编者按:距离2022年高考仅剩一个月的时间,在冲刺阶段,考生怎么做好复习安排?如何调整备考心态?怎样安排生活起居?北京考试报特邀北京市名师分享备考经验,助力考生顺利迎考。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高三教师 吴 瑕
回归基础
虽然语文学科知识点较为琐碎,考试题型灵活多变,但牢固的基础知识永远是理解学科核心特质、提升综合能力的基础。注重回归基础,一方面可以帮助考生巩固学科根基,做到温故知新;另一方面也能稳定心态。具体而言,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巩固默写
有考生认为默写是一道死记硬背的题目,投入精力多、产出小,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但它的分值仅次于大作文和微写作,这8分的有无,会对总成绩产生重要影响。考生如果对50篇古诗词能做到熟练背诵,不仅有助于提升文言文语感,还能为写作增色,是触类旁通、一举多得的。因此,越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越应重视默写。考生可以天为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制订复习计划,严格执行。
梳理知识
考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梳理文学文体常识、文言文知识、诗歌或散文表现手法等。在梳理时力求做到系统化,可以考虑采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同时,由于语文知识点非常琐碎,所以考生应把重点放在几次考试中丢分的具体知识上。
以文言文知识中的虚词为例。考生可借助手边资料,先根据语境理解重要虚词的重要意义和用法,再对照试卷查看自己对哪些字的用法仍不清晰,之后做有针对性的整理。
梳理考点
虽然近年语文考试一直强调去套路化,但是考生要明白,不同题型有着不同的思考路径,这些思考路径是相对固定的。一般来说,主观题题型可分为鉴赏题、作用题、含义题、梳理文章层次题;议论文大致分为命题类、话题类、材料类、单一词类、关系类……掌握基本的答题思路是必要的,它是灵活应对题目的基础。在最后的一个月中,考生可以周为循环,每天做一道大题(含大作文提纲),循环往复,温习各种考点。
提高应考能力
限时做题
无论做专题练习还是做整套试卷,考生都要限制作答时间,同时提升质量,这样才能保持应考状态;而规范作答能提升考生应考能力,不然答题可能南辕北辙。
做新题
新题指的是新题型,面对这样的题时不要贪多,也不求难,而要追求把题做透。先按题目本身的逻辑思考,明确作答思路,再勾连已有知识、考点。
做典型题
考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典型的、规范的、情景意识突出的好题反复做,借以固化知识。
针对性复习名著阅读和大作文
名著阅读
《论语》要按计划坚持复习,准确翻译重点语录,准确理解儒家思想。
针对《红楼梦》可以做三件事:把握重点人物的判词、主要相关事件、主要性格特征、一两首有代表性的诗词,把握一部分次要人物的主要相关事件和主要形象特点,明确人物关系;准确把握重点情节,以此辐射到次要情节;重点准备一些话题,如雪、颜色、花、信物、生日、丧葬等。
大作文
考生可以积累一些材料,包括时事、时代风云人物事迹、国家重大方针等。材料不必太多,但要对每个材料都有思考。思考的角度可以有行为表现、背景成因、情怀品格、影响意义等。
希望上述建议能给考生提供一些备考思路。“考试道路千万条,合理复习第一条。”合理复习不只能巩固基础、提升应考能力,还能稳定心态。愿考生最后都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