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王 玥
回归教材主干
夯实基础知识
考前一个月,复习回归教材时。历史学科内容庞杂,容量大,知识点多,考生此时回归教材不能面面俱到,要关注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事件本身的相互关联、古今中外贯通等。在查漏补缺时树立联系观至关重要,这样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时政热点关联的知识点也要给予重视。历史考题不刻意追踪热点,也不完全回避热点,但考生不可把重心全放在时政热点上。
熟悉重点题型
优化答题思路
回看错题积累,进行错题反思和感悟是复习的关键一环。考生要寻找易失分的问题,审题失分就重视审题,知识失分就弥补知识,理解失分就注重理解,能力失分就提升能力。找到痛点,有的放矢,才能实处发力,见到成效。同时梳理总结作答的技巧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对做过的不同类型的高质量试题多研究、多思考、多琢磨、多领悟,其中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自然就熟稔于心。掌握方法和技巧,并不是要背记“模板”,而是要会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融会贯通方能驾轻就熟。
注重限时做题
保持良好题感
高考前这一个月,考生不要大量做题,因为高考试题永远都刷不到。但持续不断的“保温”训练必不可少。如何“保温”呢?考生可每天限时完成15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坚持会卓有成效。这样的定量练习既可以保证考生在考前有良好的题感,又可以稳住答题和写字速度。对选择题的练习,考生可做往年高考题和质量较高的模拟套题,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均要有所涵盖。对非选择题的练习,考生可每天有所侧重,针对自己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用往年高考题展开规范练、针对练,以更有实效地弥补自己的弱点。
保持良好状态
坚持稳中取胜
良好的状态并不是一点都不焦虑。面对人生关键阶段的一次亮相,适度焦虑是正常的,这也有助于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如果这种焦虑没有影响正常的学习状态,就没有必要刻意调整,以免影响考前复习心态,打乱复习节奏。有点紧张无妨,适度焦虑并快乐着,方为良好的状态、健康的心理,才能稳中取胜。但如果考生过于焦虑与紧张,就要适当解压,可与同学多沟通、多交流、多倾诉,发现大家都有点小焦虑,自己也就释然了。通过体育活动、音乐欣赏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也是不错的解压方法。
调整作息时间
适应高考节奏
这段时间,考生可注意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不要深度熬夜。尤其到高考前2周时,要把自己的兴奋点与高考的时间点完美契合,用最饱满的热情去迎接高考、拥抱高考。高考只是人生路上无数次考试中的一次而已,未来像这样的考试还有很多,只有放松自己,才会放开能力,才能放飞梦想,成就出彩人生。
一年一度高考季,一年一度收获时。祝所有考生都能蟾宫折桂,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