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鼓励  做好后盾

发布时间:2022-05-05 期号: 1631期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 闵 敏

 

  案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小雨在“一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父母对她竖起大拇指,说:“咱家闺女,就是聪明,一学就会!一看就是清华北大的苗子!”小雨听完,立刻紧张起来,连连摆手说:“我这次就是运气好而已,你们千万别抱太大希望。我真不行。”爸爸听闻后,鼓励道:“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对你有信心。”小雨摇摇头:“我不行,我不行。”父母面面相觑,怎么表扬也错了?

  分析: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父母总是想给孩子充足的鼓励,当孩子进步时,夸大孩子的成绩和能力,目的在于增加孩子的自信,激发更多学习动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多数孩子并不接受父母的鼓励,甚至产生排斥、担心和焦虑的情绪。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能力都集中在一个平均值水平,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当个人能力、成绩被夸大时,人会担心无法保持下去,从而感到有压力,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和否定、逃避的行为,所以夸大其词的赞扬对于坚持努力、稳步前进是不利的。

  策略:当父母观察到孩子有进步,想给予鼓励时,可尝试以下方式,让孩子坦然面对、接纳优点,继续提升。

  把握事实,避免评价

  不管是批评也好,表扬也罢,表达者对倾听者都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种状态让人在不平等的位置,从而在内心否定了对象的能力所在。青春期的孩子希望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关系,期待父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所以遇到父母的评价时,他们第一反应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出现刻意回避,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等“唱反调”的行为。因此,建议父母少用评价的词语,多用客观的描述,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进行交流。比如父母可以说:“你这次考试进步了5名,数学提高了10分,怎么做到的!”推动孩子思考,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孩子。

  把握全局,避免绝对化

  考试取得好成绩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父母常通过某次成绩,就开始预测未来,绝对化地说:“你这么努力,高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你这么聪明,高考一定会去好学校”。其中的“一定”太绝对化,不过是一次考得不错,决定不了高考。如果孩子被频繁表扬,很容易建立起假自尊、假自信,一旦在现实中遇挫,就会一蹶不振。他会感觉那些挫折、困难在说“你完蛋了”。“成绩不好,因为你不努力了”,是对学习过程的否定;“成绩不好,因为你不聪明了”,是对个人智商的否定。越绝对化的表扬,越会让人感到窒息。因此,父母要全面看待阶段性成果,不把孩子的智商、行为与最终结果划等号。父母可以问“这次考试成绩不错,你觉得有哪些因素带来了助力?”要帮孩子捋清思路,找到适合的方法。当孩子不因表扬而自满,也不因批评而心灰意冷,对自己拥有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时,他对未来的把控感也会更加清晰。

  把握边界,避免控制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父母虽然希望孩子专注听课、认真学习、细致地完成每一份作业并取得好成绩,但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孩子是主体,做不做、做多少由他们自己决定。如果父母天天在孩子面前念叨“努力学习,你得按我说的做”,孩子会觉得未来是父母的,自己只是听话而已,从而学习动力受阻;但如果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不过度关注和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给孩子自主空间思考和选择,孩子会感到自己把握着未来。父母可以告诉他:“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学习的事以你为主,由你决定,我会根据你的需求做好辅助”,当父母把握边界,孩子就需要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学习,找到前进的节奏,成为学习的主人,成就自己的未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