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 席蓉蓉
案例:1.眼看备考进入冲刺阶段,小杰感到身边的同学都在“发力”,课上积极思考、争着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做练习题,有空就去找老师答疑,甚至课间休息都在讨论作业。同学的努力给他带来了压力,于是他更加“拼命”学习。可是这样的“拼命”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反而让他感到焦虑,晚上睡不好觉,甚至想:别人是不是在学习?如果我睡觉,别人在做题,岂不是落后了?
2.姗姗感到自己最近的学习状态不好。她说:“我的好朋友参加艺考,专业课考试已经通过了。她的成绩跟我差不多,考上理想大学应该没什么问题。现在看她每天挺轻松的,我心里有些浮躁。我现在的分数离理想中的学校还有点距离,必须得继续努力。但现在就是踏实不下来,尤其是看到她的放松状态,既想跟她一起玩,又想好好学习,心里很纠结,不知该怎么办。”
3.随着5月的临近,高考进入倒计时,考生状态也各有不同。看着同学们有的“躺平”,有的“卷起来”,小松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复习:高效利用在校时间,回家后尽量不熬夜,周末写完作业后就把本周各科错题再做一遍。这样下来,在高考冲刺阶段,小松的成绩稳中有升,正以更自信的心态迎接高考。
分析:案例1和2中的同学受周围环境所影响,在备考冲刺阶段情绪和学习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对自己学习状况了解不够,盲目跟风
小杰就是这种情况。虽然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强科、弱科,但对自己真正的学习状态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不知道最适合、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和时段,所以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盲目跟风,如果跟别人的复习强度、方法不一样,就开始焦虑。这样不仅复习没有针对性,而且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最终身心疲惫,成绩下滑。
二、临近高考,出现松懈心理
已经备考8个月,眼看就要高考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些考生会出现松懈心理。有了这种情绪,再看到别人放松,就容易受影响。考前出现松懈心理的原因一般有三个。一是备考前期太紧张,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精神高度集中,导致提早达到身心极限,难以继续维持高强度学习。二是成绩不理想,受到打击。如果努力了一段时间,但成绩没有进步,尤其是“一模”等重要考试成绩不理想,自信会受到打击。考生也会认为自己“努力也没有用”,心里打“退堂鼓”。三是备考时情绪浮躁,学习不踏实,精神涣散。
策略:全面分析,找到症结
考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得不够,容易盲目跟风,建议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全面分析,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以适合的方式来学习。
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各科近期试卷,发现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上的漏洞,及时问老师和同学,将漏洞补上。
2.找到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将有难度的作业、学习任务放在这个时段进行。
3.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背单词时有人边抄边记、有人反复念;背诵文科知识点时,有人用联想记忆、有人用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记忆等。考生要找到并使用适合且高效的学习方法,杜绝盲从。
劳逸结合,放松训练
如果因为备考太过紧张,且容易受环境影响,建议劳逸结合,让自己的身心放松。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放松训练:平躺在床上,摘掉眼镜、手表等,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让自己从头到脚每块肌肉感受放松。放松的方式是先绷紧某处肌肉3至5秒,再放松,如握紧拳头3至5秒,然后松开,体会彻底放松的感觉。
瞄准目标,减少干扰
考生要坚定自己的高考目标,不要在比较中迷失自我,频繁地比较容易使人迷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可能会影响信心。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适当减少与他人的比较,重点发现自己每天的进步与收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干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