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邱乾谋) 3月30日,“清华人 奥运情”专题展览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开幕。展览通过百余张照片、60余件档案实物展现了清华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风采。
展板上,一张张照片讲述了清华结缘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事。1913年首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清华有6位选手参赛。1936 年,中国首次组团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清华为参赛选手提供了部分训练场地和指导,清华体育部主任马约翰任中国代表团总教练,夏翔等多位教师参与了训练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清华人在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弘扬优良体育传统,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特色培养之路,培养了多位运动员走上奥运赛场,取得佳绩,为国争光。同时,还有一些驰骋奥运赛场的著名运动员进入清华深造,提升自身全面素质,也促进了学校体育发展。如今北京成为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清华师生热情投入、奉献智慧,在支持奥运申办、设计奥运标识和场馆、开展奥运科技研发、投身奥运志愿服务等多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现场展出的展品中,有马约翰1926年在美国春田大学的毕业证书和毕业论文《运动的转化价值》,有清华教师参与传递的奥运会火炬,有杨扬参加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比赛夺冠时佩戴的头盔,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胸卡和纪念徽章等。展板中有中国第一位奥运选手刘长春在清华训练时的留影、马约翰与第11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全体职员的合影等珍贵历史图片,以及几十位参加奥运会或参与奥运会相关工作的清华校友的风采,全面展示了清华人以科技和智慧为奥运作出的贡献。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清华大学完成了若干比赛场地和三大赛区火炬台等设计。作为“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参与项目最多的单位,学校共牵头7个项目18个课题、参与 38 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涉及公共安全保障、全球传播、新能源汽车、疫情防控等多方面。1210名师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50名“志愿者的二次方”为全体志愿者提供服务保障,为实现“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贡献力量。
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体育部、学生部、研工部、团委联合主办,通过40块展板、16个展柜、60余件珍贵的档案实物,系统回顾清华与奥运的渊源联系,展示了清华人为中国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清华大学校党委原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贺美英,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体委主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史宗恺,温哥华冬奥会双人滑冠军、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北京冬奥会护旗手申雪,北京冬奥会双人滑冠军韩聪共同为展览揭牌。
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范宝龙表示,在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之际举办“清华人 奥运情”专题展览,就是为了通过这个展览,激励师生学习和弘扬奥运精神,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在各自学习和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