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 富 蕾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至今已两年有余,验码、测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常态化防控措施逐渐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高校通过线上教学、居家学习、校园封闭管理、在线交流等措施防控疫情,同时确保“停课不停学”“服务不断线”,但也改变了高校学生原本的生活节奏和学习状态。面对首破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和群体新特点,就业形势虽保持稳定但仍面临挑战和压力亟待解决。
就业特点及现状
1.求职选择趋稳趋编。在与毕业生的接触中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认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的毕业生比例大幅提升,求职方向投向公务员、大型央企、国企和事业单位等偏向于“稳定”“体制内”“编制”等有保障的类型。2022年国考,共有1833396人通过审查,报名人数超200万,较2021年增加近52万人、涨幅达34.6%。全国平均竞争比68.9[∶]1,职位最大竞争比达到19236[∶]1。伴随着“考公热”现象逐渐升温,难度“水涨船高”导致成功“上岸”的概率进一步降低。
2.目标去向设定草率。现代人对网络依赖程度增加,长时间处理、消化大量网络碎片化信息易形成“三分钟热度”思维定势,注意力涣散与拖延情绪日渐突出,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放缓叠加影响,毕业生以考研、深造为借口的跟风盲从,其本质是“躲就业”。认为“别人可以考研成功自己也能做到”“即便录取比例低但我肯定没问题”,不切实际过分理想化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应考能力、草率设定目标去向,一味幻想成功却又不付诸行动,最终结果多半是既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也没能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
3. 内驱力持续不足。因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造成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毕业生对未来“躺平”的惰性情绪,设定的计划一再改变,对“没有什么是可以提前规划的”深表认同并不断验证以加深认识。缺乏内驱力的表现就是对未来选择不着急,认为规划无用,不愿为以后多思考,“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持续,忽视自身责任,安慰自己要“享受当下”。一所高校的摸底调查显示,27%的毕业生打算毕业后再落实工作,学生就业意愿不强、求职表现消极、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冷漠抗拒,造成毕业即失业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
相关建议
1.科学认识“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也称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简单的“求职”“找工作”,还是对长远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具体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科学规划是分步进行、循环上升、不断调整的过程,规划的好坏可能影响整个生命历程。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确定不变的就是持续变化,我们应该学会从宏观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国内大环境出发,结合宏观的具体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聚焦微观个人能力和特质,帮助自己在每一个重大选择作出合理判断,用持续规划不断适应变化。
2.理性思考,兼听兼看。无论是方向选择、目标设定或是最终定向决策,都不能过分坚持自己一个人的观点,不要一味寻找佐证去证明自己的想法。要保持开放包容、尝试多征求意见、破除“信息茧房”,让自己听到不同的声音。
尊重客观数据,回归理性判断。以2022年研考为例,随着研考大军扩大、国家线普遍上涨,“越努力线越高”,考研的压力越来越大,成功率却不能同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要理性设定考研目标,要学会适时止损。
学会换位思考,认清自身定位。跳出自己的认知圈,要思考在所有上线的学生中我有什么优势可以脱颖而出?在所有通过筛选的求职者中我有什么优势可以更胜任工作岗位?目前存在的弊端条件和限制短板是什么?从过来人的角度去了解自身优势和差距。
3.整合资源,落实计划。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校生习惯线上交流,缺少线下见面的机会和集体氛围的感受,这会造成对自身所处进度和水平的误判。如果缺乏自律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就会浪费时间、放空计划,但如果充分利用好线上交流的优势,就可以提升自我。
充分利用“朋友圈”资源。来自在岗学长学姐的直接推荐可以让我们大幅提高获得实习岗位的概率。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进行实习,为今后的选择积累经验和素材。
充分挖掘网络信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很多信息都通过网络发布,毕业生要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以对未来去向有更立体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
充分提升学习质量。疫情期间推出大量免费网络学习资源,如国家慕课网公布的包含一批国家级“金课”在内的免费课程资源,以及大量关于专项技能的视频讲解,要充分利用视频资源有针对性地帮助自己全方位提升各类技能。
4.勇敢尝试,拒绝“躺平”。不少原本设定的计划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而搁置,“等疫情结束后要……”成为一句习惯表述,“推倒重来”“累了”“躺平”“深夜emo”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越是疫情期间、越是持久防控,越应让自己的心态回归本位。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会适应新的生活、学习模式,发现兴趣、关注身边的动态,拒绝“躺平”,热情对待生活。尝试让自己忙碌起来,利用好现阶段的时间,敢于尝试、努力思辨、充实生活、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