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算犯法吗?”“大学生论文‘外包’犯法吗?” 某视频网站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将严肃专业的法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每一期课程视频点击量达数百万。“没想到法学这么有意思”“现在报名学法学还来得及吗”视频下观看者纷纷留言。
法学专业学什么?将来又能做什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的崛起,法学这个老牌专业又有哪些新变化?
招生:从“五院四系”到“双一流”
按照“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院校库统计,全国范围内可以归入政法类高校的院校有近80所。法学是这类高校中热度最高的专业。
作为一级学科的法学学科门类包括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马克思主义类和公安学类等大类。法学类包括知识产权专业和监狱学等;政治学类包括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等专业;社会学类包括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民族学类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等专业;马克思主义类专业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公安学类包括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禁毒学等专业。
提到法学专业,除了传统的“五院四系”,还涌现出一批法学优势院校。
“五院四系”是传统的法学教育品牌,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学领域具有代表性地位。“五院”指: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四系”指:北京大学法律系(现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现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律系(现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律系(现法学院)。
今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法学专业均上榜。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法学专业的参评高校共144所,其中,获得A+等级的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获得A等级的学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获得A-等级的学校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培养:政法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各具优势
作为广泛开设的专业,考生在报考法学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总体来说,开设法学的院校可分为政法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两者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
政法类院校中,法学专业学科地位占据绝对优势,具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雄厚,法学专业学科方向齐全。法学专业学生数量多,让校园具有浓厚的法学学术氛围和学习气氛。
一些以法学为优势专业的综合类大学也同样“吸晴”。北京大学法学院老师表示,一流的综合类大学更有利于培养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同学科可融会贯通、互相交流,更容易培养学生对社会多角度的观察理解能力。法学是一个社会学科,学生不仅要具有法律知识和能力,还要用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知识,来判断分析法律问题和法治现象。在人文、社会学科丰富的综合类院校,学生拥有更便利的条件开拓学识视野。
不同院校的法学专业有自己的特色。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是全国最早拥有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首批四所院校之一。贸大法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高校前十,国际法学科于2017年入选贸大“开放型经济学科群”“双一流”重点建设名单。学校去年成立了涉外法治研究院,成为培养涉外经贸法律人才的重镇。
各校依据不同的定位,具体培养目标各有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本科阶段,法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法律职业伦理、中国法律史、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学、商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
随着时代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极大需求,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副主任于瑞辰介绍,学校法学专业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在具备较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强化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除了拥有法学专业,法大还有法学(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法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法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法学(西班牙语特色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法学(法学学术精英培养实验班)等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智慧法治:老牌专业和新兴产业的碰撞
首届“数据法治高峰论坛” “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智慧法治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去年3月在京举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5G等数字技术与智慧立法、智慧执法、智慧司法的互动成为论坛的高频词。
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与智慧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于淼表示,司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司法公开、案件审判、定罪量刑等智慧司法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司法工作中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价值判断等抽象思维活动具有较强的个人属性,难以被数据化,会出现法官判断和人工智能量刑结果不一致等现象。因此,需要在智慧司法的更早阶段把人工智能介入进去,用海量司法数据形成数据库,实现阈值优化。
在“智慧法治”建设过程中,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立法、司法和执法的效能以及人工智能进入司法领域后如何被运用,将技术真正的价值嵌入到司法决策过程中, 是智慧法治亟待解读的两个技术难题。仲裁、调解等非诉解决机制与智慧司法的融合衔接不畅,线上仲裁、调解无法得到线上处理。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与仲裁中心裁决的质量具有强关联性,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成为智慧司法建设中的一大考验。
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5G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据及其运用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数据法治实践,支撑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将数据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培育建设;2021年6月,为高质量建设数据法学学科,学校成立“数据法治研究院”。
就业:化难为易需目标明确、提高竞争力
法学曾被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随着公、检、法机关人员的饱和,以及法学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激增,近年来,法学专业给人就业难的印象。有关专家认为,客观上是因为目前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数量有500多所,人才培养规模过大,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校长期以来的优势并不在法学上,其办学素质和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一线城市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毕业生要想从事法学专业对口工作、担任执业律师,还须具备相关的资质。
不过,对于综合排名较为靠前的学校来说,其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比较理想。
“从主观方面来看,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不清晰、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难的原因,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中。”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表示。 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尤其侧重于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大环境造成的岗位缩减、招聘战线拉长等,毕业生整体求职压力增大。但从实际招聘情况来看,法学毕业生在一些岗位的优势反而凸显。 为了保障毕业生就业,一些政策性岗位,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等,对毕业生倾斜、增加岗位,在报考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岗位时,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更强。此外,疫情原因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纠纷,新的法务需求等,企业对法务等人才的需求上升。
在目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法学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能熟练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以及精通中国法律特别是涉外法律的国际化高级法律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跨国并购、大公司资产重组、WTO贸易争端的案件时有发生,具备注册会计师或注册审计师工作经验的律师在经济事务方面的作用愈加巨大,而相关法务咨询工作的薪酬也相对丰厚。
想要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生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基础;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能够系统地掌握法学知识和法律规定,了解国内外法学理论发展及国内立法信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各类法律事务,解决各类法律纠纷,并具有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