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学生 赵宸煊
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不足3个月。高考拼的既是能力,又是心态。高考要准备得好,更要发挥得好。因此,我主要从学习方法和心态调整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备考经验,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是2020年北京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考生,选科是物理、化学、政治。在“六选三”的情况下,考生三门选科的总分相差通常不会很大,但另外三门主科的成绩很容易拉开差距,甚至一门主科就能拉开三门选科的分数。因此,考生要摆正态度,尽量保证自己的三门主科不偏科,特别是语文、英语这种需要大量积累的科目,不要寄希望在自己的选科上,在主科上拉开的差距很难在选科中追回来。
从3月底到正式高考的这段时间里,考生会进行“一模”“二模”等一系列考试,这是一个大量做题和查漏补缺的阶段。每场考试结束后,考生不能只看自己答对了多少题,拿到了多少分,更要重视错题。高考之前的错题可谓是一笔宝贵财富,你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因此要认真分析每一道错题的考点、正确答案以及自己的错误原因,做好改错工作,争取在高考时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高考题目越来越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平时做题时见到的题型或者题目情景越多,考试时就越容易抓住题目的本质。拿政治科目为例,精准记忆知识点是基础。考生要注重回归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这样即使是一些很新颖的设问,也可以正确把握考点,确定知识范围,搭好基本框架。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可以总结出一些没有在书本上出现,但经常在答案中出现的时政语句,做好积累。我高三的时候关注了人民日报评论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会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时评,这样既能关注社会热点,也能为语文写作积累不少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在高考时保持好心态十分重要。平时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就会更少一些。无论是平时课堂上的小测,还是全区统一的模拟考试,都要端正态度,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当成高考来对待。这样,等到真正高考时,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次模拟考试,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稳,答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备考期间,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可以定下合理的目标分数或者目标院校来激励自己,但切记不要定过高的目标,以免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
在考场上,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慌,可以暂时跳过,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过多时间,可以等做完其他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看。面对模拟考试中见过的题,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回想一下曾经的思路,找到共通之处。如果遇到实在不会做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可以去检查一下其他题目,力争把自己会做的题目的分数完全拿到。如果整套试卷比平时模拟考试时难度大,要稳住心态,绝对不能自暴自弃;如果试卷整体很简单,也绝不能大意。要相信一句俗语:“题难,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题易,我易人亦易,我不大意。”
高考时,考完一科就要放下一科,不要过分纠结上一科考试中自己的答题情况。要抓紧进行下一个科目的复习,把自己从上一科考试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专心准备接下来的考试。3至4天的新高考,战线确实更长,这期间要保持好自己的考试状态,尽可能不去想考完试放松的安排,避免最后一天心理上出现浮躁或懈怠。最好能保持自己平时的生活节奏,不必让自己的睡眠时间过早或者饮食过于丰盛。
希望以上的分享可以带给考生一些启发。祝愿考生都能金榜题名,考入自己的理想院校,我在北京理工大学等着考生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