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教师 王世强
案例:最近小卓的父母发现,小卓到了高三后半程,明显和上学期不一样了,回到家不爱说话,总是“躲进”自己的房间不出来。父母猜想小卓的考前压力有点大,想和他好好交流一下,但双方都太忙了,找不到一个安静交流的机会。父母上班很忙,照顾家里的时间不多,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父母工作繁忙,家庭事务琐碎,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回到家感觉身心疲惫。孩子回来后,父母想赶紧和孩子表达他们发现的一些问题,不知不觉语气就会变得急躁。与此同时,小卓回家也有一些事情需要做,很急很忙,一看家长纠正自己,小卓快速切换状态,让自己“躺平”,无论家长说什么,假装听几句就赶快回屋关上门。由于到了关键的冲刺期,父母想改善这种状态,回想起过去温馨的家庭环境,一起共进晚餐、有说有笑的和谐氛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父母到底该如何和孩子沟通,既不伤害孩子,又能真正帮助孩子呢?
分析:父母不平静
小卓作为一名高三考生,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此时,父母的心情和状态,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化解,就容易带着一些负面情绪表达和沟通。这样交流的底色是阴郁的。心理学上讲,人的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一个积极的正向情绪,会带给他人快乐,一个消极的负面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使另一个人变得消极。
理性多于感性交流
父母是成年人,有社会经验和阅历,因此能够从经验道理上去分析判断问题,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很深入。但与此同时,如果过于强调理性,过于和孩子分辨事情对错,讲求功利性,就会忽视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这种交流生硬而无趣。父母要理解未成年人心智往往是偏感性的,需要更多的情感要素,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包容和爱。
无法形成有效沟通
当下考生每天面对的事情复杂繁琐。他们的思想也更加丰富多元。父母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法也须与时俱进,否则就容易出现分歧。父母以为表达的是爱,但在孩子眼里可能显得有点“笨拙”、有点过时。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思维方式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如果父母不能快速学习一些更贴近孩子的交流理念和方法,很难做到真正的有效沟通。
支招:平静身心在先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作为父母,先要调节好自己的状态。如果自己有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或者困扰,争取能够快速清零。现在社会高速运转,对人的基本需求就是快速梳理复杂问题,找到并且解决急迫问题,让自己随时归零,处于心理上的轻松状态,让自己更阳光、更快乐。当一个有温度有爱的家长,带着对孩子真诚的关心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哪个孩子会拒绝呢?
建立信任关系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被人管会给人带来排斥,被人爱则能给人带来温暖。幸福的考生家庭氛围温暖和谐,家人不把考试成绩和各种目标放在嘴上,而是默默地观察和支持孩子。这种和谐的信任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维护、共同经营。父母可以主动用心观察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各层面的需求,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心里暖暖。这种信任关系建立起来后,就给后续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充满爱的能量
父母是不是一直羞于表达,很久没有抱孩子了?这种肢体的情感表达,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也是需要营造的,一束芳香的花,一顿色香味俱全的晚餐,一次轻松愉快的电影之旅,都是有价值的。一个疲惫的人,需要忘却烦恼,彻底放松身心,才能更有精神和能量投入到接下来的挑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