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长型思维应对压力

发布时间:2022-03-16 期号: 1617期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刘志宏

 

  案例一:小乐上学期期末考试比平时成绩高了20多分。寒假时,他就开始完全放松。于是他日夜颠倒,玩游戏、和朋友出去玩。爸妈看到小乐这样,也觉得孩子已经忙碌一个学期了,该放松放松,玩就玩吧,也没有约束小乐。快开学的时候,小乐发现大部分作业还没有完成,之前会的题也不太会做了。他内心更加焦虑,每天写作业写到半夜,白天精神也不好,整天都在悔恨为什么假期都用在玩上了。现在新学期快过去1个月了,想起假期那段生活,小乐依旧后悔不已。

  案例二:小佳平时学习很努力。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小佳看到成绩,觉得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内心十分焦急。爸妈看到成绩,也说小佳不够努力。小佳觉得压力更大了,心情有些崩溃,觉得自己以后很难考好了,有些想放弃学习,寒假也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看着书本就发呆。新学期其他同学都有逐渐开始冲刺的劲头,可小佳依旧提不起精神。

  分析:在每次重要考试前,考生的精神都高度紧张,考试过后,难免会从“极度紧张”变为“极度松弛”。而家长在大考结束后往往想不起来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觉得“让孩子放松就好”。事实上,此时考生的精神状态仍是不可忽视的。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自然消失。相反,考试后,从紧张到松弛的巨大心理落差、对考试成绩的预期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会让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这可能会给考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有些考生盲目乐观,认为自己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开始早上不起,晚上不睡,同时因为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约束而尽情放松自己,导致作息完全被打乱。另一部分考生对自己的成绩灰心丧气,认为自己考试发挥失利,觉得自己再也考不好了,悲观失望。

  对策:保持规律作息

  不规律的作息不仅会伤害考生的身体,还会让复习效率大打折扣,导致开学后难以适应正常的作息时间,从而影响复习状态。因此,在每周的双休日以及未来的几个小长假,高三生务必不要打乱原有的作息时间,尽量保持在校时的学习节奏。家长要和考生一起制定每天的时间规划表,让考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从而保障第二天精力充沛。

  发展眼光看待成绩

  对过往的成绩,考生不要用自怨自艾的态度全盘否定,也不应沉溺于过去的成绩,应通过反思,既要看到过往考试过程中自己感觉发挥理想的地方,也要尽可能从过去的不足中吸取经验教训。用平和的心态接纳已经过去的成绩,接受自己状态起伏,肯定过去取得的自我价值,并抱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备考后半程的考试更为频繁,考生要明白一个道理:考试以诊断为主,成绩评定为辅。只有通过考试,考生才可以检查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明确不足和优势,查漏补缺,帮助自己改进学习。家长需要帮助考生一起分析考试成绩波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为家长,教会孩子应对失败比学着成功更重要。要让考生用成长型思维看待每一次考试以及自己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备考时光中,要引导孩子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地将身心和学业调试到自己满意的状态,力争以最佳姿态接受高考检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