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高中时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员,上大学后读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未来想要成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佳,内心一直都有一个体育梦。今年,他以国家体育馆反兴奋剂业务领域陪护员的身份,为北京冬奥会进行志愿服务。
石佳所在的团队需要对在国家体育馆比赛的冰球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对石佳来说,这份志愿服务工作的压力和责任都很大。“作为陪护员,接到任务需要去通知某位运动员来做兴奋剂检测时,我们首先要找到这位运动员,并且时时刻刻陪护在他身边,直到他做完检测。这项任务是需要和运动员直接接触并且进行交流的,对于我们工作技能水平的要求相当高。”石佳说。细致、耐心、友善这些基本素质,是志愿者必须具备的。石佳每天都要跟运动员对话,对英语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也是个考验。在成为冬奥会赛会志愿者之后,石佳一直都在加强英语口语练习,储备了很多专业词汇,以做到有备无患。
相比于其他岗位,反兴奋剂业务领域的检测任务一般都在比赛之后。没有比赛时,志愿者就反复演练流程。石佳说:“在检测经理和陪护主管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学习了陪护员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工作场馆路线,确保工作‘零失误’。我们这个领域的工作比较特殊,需要随时待命,做好出任务的准备。志愿服务期间,我们团队的成员时时刻刻坚守在岗位上。”工作期间,石佳和同伴们还强化了对兴奋剂检测基础知识和检测工作职责的了解,每天都要进行3至5次通知程序的完整演练。检测官也会适时通知“异常情况”,让志愿者进行处置,达到练兵的目的。当任务真正来临时,通知运动员并且陪护他们到检测站,全程的工作时间不超过30分钟,但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往往需要花上3至4个小时。尤其是晚间的比赛,完成所有的检测任务,常常就已经是深夜了。
尽管每天反反复复的模拟训练比较枯燥,但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石佳深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冬奥会开幕式前一天,石佳和同伴们完成了第一次兴奋剂检测陪护任务,检测对象是刚刚结束比赛的女子冰球队员。“正因我们事先进行了充足准备,所以当天的检测任务完成得很顺利。之后我们还开了总结会,交流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次任务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