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成长思维  少有固定思维

发布时间:2022-03-02 期号: 1613期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 闵 敏

 

  案例:放学后,高三生小玲在家门口听到父母的对话,很受打击。原来老师给家长发了信息,希望家校一起努力,帮孩子提升成绩,但不要给孩子过重压力。父亲认为,现在的孩子本来就没什么压力,每个人智力都差不多,她怎么就不能跟第一名比。但母亲认为:女生的数理化思维没有男生好,成绩是意料之中的,没办法,还是放弃吧。

  分析:步入高三下学期,离高考又近了一步,父母和孩子变得更加焦虑。这时父母的思维和言语,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当父母觉得孩子能力不够,高考无望时,孩子也会怀疑自己, 一旦出现不理想的结果,就会陷入焦虑、紧张、不安、逃避中。建议父母用成长思维引导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拥有更大力量,可以不断超越,勇于突破,持续向前。

  建议: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当我们认为智力和能力可以增长时,就拥有了成长思维模式;当我们认为智力和能力固定不变时,就是固定思维模式。父母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就是成长思维模式,这样孩子才敢突破限制,寻找机会,再接再厉。父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建立成长思维模式:

  一、换种说法和思维,为孩子成长加分

  有研究曾让一群孩子玩拼图,开始简单,后来越来越难。随着难度的提升,有些孩子开始抗议“一点都不好玩”,并选择放弃;有些孩子却说“喜欢这个挑战”,坚持到了最后。研究发现两类孩子在智力上并无显著差异,对同一事情的不同反应只因思维不同。前者被称为固定思维,认为凡事不能改变,无能为力,喜欢墨守成规;后者被称为成长思维,认为万事皆有可能,喜欢变化和挑战。高考备考中,父母可以通过具体事情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比如,当孩子认为自己考不好,不擅长某个学科时,父母可以告诉他:“现在可能成绩不好,但没关系,通过更多时间和练习,就会越来越好。”当孩子认为学科太难了,自己学不会时,父母可以告诉他:“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聪明时,父母可以告诉他:“换换别的方法,再试试。”成长思维认为:虽然人的先天才智、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二、淡化挫折和失败,相信孩子能力

  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18岁的谷爱凌摘得金牌。这个成绩是经历过无数次受伤失败后获得的。母亲看到她受伤时也曾严肃地跟她沟通,询问她要不要放弃。而她说:这是自己热爱的。母亲告诉她:有些事情只看想不想做,而不是能不能做到吧。这一信念让谷爱凌坚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只要挚爱,不断努力,就可以实现理想。父母要把“自己想做,就能做到”植根到孩子心中,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当父母发现孩子在备考中出现沮丧情绪,感到自己做不到,无能为力时,要坚定地传递给孩子这个信念:你只是现在还做不到,但你想做就能做到,当前的挫折和失败是学习的过程,不放弃,积极面对,继续学习,下次会做得更好。

  三、淡化结果和分数,接受孩子可能性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成就一番事业,但第一名只有一个,处处跟第一名比较,就会处处感到失望。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好和不好的一面。对于个体,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不同方面的优秀和每一点进步,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接受完整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你不需要拿别人的长处跟自己的短处比,做自己该做的,接受不完美,你会看到每个人都有闪光和暗淡的两面。你认识到自己闪光的地方,未来把它练好就是一技之长。”当孩子发现自己闪光的那一面,自信的潜力、学习的动力、自主的能力就会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