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后半程  用好“模考”尺

发布时间:2022-02-23 期号: 1611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新学期开学后,高三生进入备考后半程。如果将全年的备考比作一场“竞技赛”,那么在“决赛”——高考前,考生在备考后半程还要经历“一模”“二模”这两次重要的“模拟赛”。对于这两次考试,考生该如何对待呢?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陈燕建议,考生要重视这两次模拟考试的考前、考中和考后各阶段复习,以模拟考试为“尺”,逐步校准最终的高考目标。

  以“模考”为尺   逐步校准目标

  本周刚刚开启的高三第二学期,是考生制定阶段性目标和高考目标、查漏补缺、争取全面胜利的一个学期。在陈燕看来,考生当前要面对的首要任务是准备“一模”与“二模”。

  陈燕介绍,这两次模拟考试由各区自主命题。根据以往情况,“一模”一般在三月底或四月初进行,“二模”一般在四月底或五月初进行。考生根据所在区的安排做好相应准备即可。除了积极迎考,在每次考试结束后,考生要重视总结与反思,依据每次“模考”结果检验出的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与个人能力,重新为自己定位,以便更准确地制定目标与下一阶段复习计划,为后续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除了做好自身复习的“校准”工作,合理借用外力也是考生要留意的问题。陈燕建议,考生要重视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各校的高三老师经验都比较丰富,对考生知识点的掌握与能力的分析往往更加客观全面,可以为考生合理定位、制定目标与学习计划、提升成绩提供有效的建议与帮助。此外,她还建议考生重视同学之间的学习合作。因为同龄人的思维方式更为接近,考生苦苦思索的复习方法,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的题型,经过与同学切磋、交流,可能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效果。

  “一模”:准确定位,精细复习

  陈燕认为,“一模”是对高三生一轮复习的一次全面检查。考试时间、题型种类、题型所占比例、分值、难度系数等通常情况下会贴近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也会尽可能模拟高考。

  考生在高三上学期已经完成了一轮完整的复习,并通过期末考试的检验,对自己的复习情况有了总体认知。在此基础上,要为自己做好定位,制定更具体的复习目标,做好复习计划,要利用“一模”前这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精细化复习,有计划地弥补现阶段已知的知识点漏洞,完善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题型,让不足逐步减少,优势更优,并把学科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建立联系,灵活运用,使自己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对题目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稳定下来。

  “二模”:查漏补缺,建立信心

  在陈燕看来,“二模”既是“一模”的延续,又是对“一模”所考查知识点与能力的有效补充。此次考试,不仅检验考生在“一模”后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复习的效果,还是考生在高考前的一次热身练习,以此帮助考生增强信心、充满自信地迎接高考。

  对于“二模”前的复习,陈燕建议,考生要在完成“一模”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审题能力、解题技巧、答题时间与答题顺序安排、答题规范性有一个细致的总结,为“二模”前的复习做好全面准备。从时间来看,考生在“二模”后不久将迎来高考,要不骄不躁,平心静气,踏实复习,继续进行查漏补缺,调整好身心状态,顺利完成最后阶段的冲刺复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