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阻力为动力 形成家校合力

发布时间:2022-01-19 期号: 1607期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 吴爱兄

 

  高中阶段是人成长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此阶段的教育将影响学生个性特征、综合素质形成。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成为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结合亲子关系特点,按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成效,这一时期的家长大致可分为“助力型”和“无力型”。不同类型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需求点不同,家校沟通的方法策略自然不同。主要目的就是最大效率地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让不同类型的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协助者。

  案例一

  小凯爸爸是一名军人,对孩子要求很高,却没有找到可行的策略。每一次考完试他都会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主动寻求帮助。老师给小凯爸爸提建议,他都会认认真真地记在笔记中,并会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凯最终考入了理想大学。

  案例二

  开学第一次家长会后,小硕妈妈一直没走,等所有家长都离开后才与老师轻声说:“老师,不瞒您说,小硕小的时候我们太忙了,没顾上管孩子,现在想管也管不了。我们平时和他说要努力学习、要有规划,可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他就和我们吵。他现在一个人住,我们虽然很担心他,但是也没有什么好方法。您怎么管孩子我们都是支持的,孩子还是听您的话,还请您多费费心。”

  分析:案例一:“助力型”家长

  表现形式: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目标,有一定的教育策略、方法。小凯家亲子关系和谐。小凯爸爸对小凯的教育多停留在生活层面,对于精神层面的发展不能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可他愿意与老师沟通,会积极采纳老师的合理化建议。

  沟通策略:这类家长的特点是真诚,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核心主要是正面表扬、侧面引导。老师要多关注孩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闪光点,及时准确地对其优秀表现给予正面表扬。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家长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家长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关系,有计划地给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要体现家长的地位,肯定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摆正自己的姿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中要体现和肯定家长的积极作用。

  案例二:“无力型”家长

  表现形式: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目标,没有策略和方法。小硕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希望老师帮助和引导,愿意和老师合作,但在合作过程中的依赖性过强,不能主动承担教育责任。

  家长沟通策略的核心:细致、执着、循序渐进。老师的重点工作是帮助和引导。这类家长很大程度上在孩子成长的某一环节有缺失,因此让孩子失去了信任。对于这类亲子关系,老师和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家长缓和亲子矛盾,给予帮助,提高家长的胜任力。同时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有效的家庭教育,从而能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和这类家长沟通,老师要养成倾听的习惯,多听多问,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真正有力可使,有力能使。

  建议: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教育目标是孩子健康成长,以此作为沟通基点,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针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老师要主动及时向家长传递正面、积极向上的情绪,尽最大努力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针对孩子出现的关键问题,老师也要尊重理解,多站在家长的立场平和地阐述、剖析和解决问题,给予更多平等才能收获更好支持。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简单说教和方法指导,而是生活里一场平等共创的对话。交流时,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情而异。

  和家长相比,老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认识、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能力等方面有超越家长的专业水平,老师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是赢得家长信任的有效途径。作为教育者不但需要掌握更多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方式,更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发展阶段,甚至还要剖析每个不同的家庭氛围下学生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学生背后的问题根源,才能透过教育现象看清教育本质,才能做家庭教育的指导师,让家长信服,从而成为助力者,形成家校合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