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首创飞行学员联合培养途径

发布时间:2022-01-05 期号: 1603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清华大学与空军启动了对联合培养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首创飞行学员联合培养途径。这是记者日前从清华大学与空军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十周年总结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构建“六个融合”培养模式

  2011年,基于对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各自特点的分析,清华大学与空军启动了对联合培养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首创飞行学员联合培养途径,采取“3+1,双学位”模式。2013年,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制度建立,“3+1、双学籍、双注册”模式落实。“双学籍”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制度,开创了高等教育的历史,也开创了飞行学员培养的历史。飞行员由军队单一培养提升至军民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10年来,清华大学和空军、海军精诚合作,联合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入。他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全球视野、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素质军事飞行人才。紧密围绕这一目标,清华大学与空军、海军共同探索,构建了“六个融合”的飞行学员联合培养模式。

  招生标准相融合。招生选拔工作是保障飞行学员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清华大学与空军、海军共同确定了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招生理念:既考虑考生的高考成绩,保证足够的学习能力,更要充分考虑考生的飞行潜质,保证“出飞率”。因此,学校不断优化选才机制,采取了高考成绩、飞行体验成绩和心理品质成绩综合考察的录取办法。学员提前报到、提前检验飞行,飞行潜质不佳的学生,即使高考成绩较高,也无法进入联合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军地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清华大学以“航空航天工程”为专业组织前三年的教学培养;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负责第四年的飞行理论及初教机训练,并利用暑期进行跳伞、野外生存等专项训练。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派驻清华大学的队干部负责军政素质和体能训练,确保学员保持军人作风,提升军人素养。

  教学计划相融合。学校确定了飞行学员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即严格执行清华大学的培养标准,保持清华基础课程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调整优化教学计划。面向未来信息化空战的需要,在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上,航天航空学院创新开设航电理论基础、雷达探测与对抗、飞机制作实践等课程,强化通信、雷达、编程、动手实践等环节,在三年内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课程实施效果得到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教员的一致认可。

  特色素质培养相融合。身体素质是飞行员的职业基础,是第一任职能力的基本要求。军地共同探索,改革优化体能素质的教育模式与训练方法,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考核制度。专门为飞行学员开设航空体育课程,学员队负责课外体能训练。在清华学习训练三年后,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的体能素质基本达到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的各项体能标准,在定向越野等专项上相比本部学员还具有一定优势。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指挥领导能力,是飞行学员联合培养目标与特色之一。学校强调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齐头并进,学员积极参加团委、学生会以及体育文艺社团,大家在各种岗位上实践锻炼,综合素质与领导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组织机制相融合。清华大学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公室、航天航空学院与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驻校干部密切协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空军航空大学、海军航空大学派驻得力的学员队干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学员集中住宿,队干部与学员同吃同住,宿舍里形成了浓厚的军营文化。航院选派优秀的班主任、辅导员,设立班、团、党课小组“三驾马车”,共同负责班级事务与集体建设。按照军校模式设置军事管理体系,全体学员编为中队,设学员中队长和指导员,下设3个区队,8人为一战斗班,设班长和副班长。学员既保持军人的管理与作风,也接受清华的集体建设传统熏陶。

  党团建设相融合。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清华大学思政教育资源紧密融合,齐抓共管,双重聚焦,夯实党建基础,以党建带班建、促团建。思想政治教育本着“筑牢学员军魂”的根本方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瞄准强军目标,树立学员使命感责任感,发挥清华大学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铸就飞行学员的钢铁军魂,争做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首重“价值塑造”,通过与李中华、程晓健、李刚等先进典型交流座谈,在烈士纪念日、空军建军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纪念,观摩珠海航展、参加航海实习,到飞机工业集团参观见学等系列活动,加强了飞行学员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有效提升了飞行事业心。

  首批飞行学员初教机成才率超93%

  飞行学员是清华园里一道独特的蓝色风景线,集体建设也成为全校的标杆和旗帜。飞行学员班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学风进步显著班”“甲级团支部”等集体荣誉。在2019年建国70周年群众游行“伟大复兴”方阵中,32名飞行学员担任教练并作为方阵骨干成员,走过天安门,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展现了飞行学员的精神风貌与责任担当。此外,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个人,例如2016级飞行学员王文超综合素质突出,当选航天航空学院学生会主席,并获清华大学2019年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大学本科生的最高荣誉。

  毕业学员飞行表现突出。学员内心纯净,目标清晰,飞行事业心强烈。首批飞行学员共有28人完成初教机单飞,初教机成才率超过93%,创下空军历史新高。历届“清华班”学员都矢志飞行,屡创佳绩。2019年3月,首批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司凡、牛申、鲍一鸣3位同志,驾驶战机完成空战对抗训练。2020年底空军“金头盔-2020”竞争性空战考核中,首批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刘功昭荣获“金头盔”。目前,已有100余名“清华班”学员翱翔在祖国领空。

  开创军地合作发展新局

  空军政治工作部少将副主任宋进国指出,军地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是贯彻人才强军战略、打造一流人才方阵作出的重要举措,走开了融合培养的育人新路,培塑了制胜未来的时代新人,开创了军地合作的发展新局,谱写了强军报国的“高校”新篇。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指出,110年以来,清华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在构建新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路径上,清华大学一直先行先试,与军委机关、军兵种机关、科工局等主管部门及军工集团企业、研究院所建立了密切有效的交流合作机制。不论是从学校育人角度还是从军队发展角度看,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模式都是成功的,也给学校育人工作带来很多新的思路启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