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说话艺术让沟通更顺畅

发布时间:2021-12-29 期号: 1601期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程 茜

 

  案例:在咨询室经常接到高三生和家长的咨询需求,基本都是围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会觉得父母管得太多,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太大,一点小事都要说半天,而且觉得父母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总觉得他们自己是对的,无法沟通。而父母觉得孩子不上进,都高三了学习还不在状态,看着心里干着急,总是想提醒几句,但孩子要不就关上门拒绝沟通,要不就引发争执,不欢而散。

  分析:高三生和父母之间出现沟通问题时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但双方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既然双方都认为自己说的有道理,为什么对方不愿意采纳自己的建议呢?”甚至有时候孩子心里认同父母说的话,但主观意愿上就是不想服从。原因是双方都执着于维护自己的立场,而忽略了沟通本身的意义。父母要学会语言“艺术”,与其用批评的语言让孩子更加痛苦自责,不如适时鼓励,或放下姿态,引导孩子看到弱处,让沟通实现良性循环。

  对 策:设置情绪缓冲期

  当沟通带有情绪,沟通效果就会打折。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如果沟通前自己带有情绪,很容易越说越激动,最后变成批评指责,不欢而散。事后,很多父母又会懊恼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所以在沟通前,如果父母感觉自己有情绪,可以给自己设置1分钟的情绪缓冲期,等到自己平复之后再跟孩子沟通,这样有助于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以情绪为主导,更关注问题本身,减少批评指责。

  放低姿态寻找契机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相处时还保持着这样的观点:“他还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我的见识比他多,他了解得太片面了。”当父母保持这样的沟通姿态时,再与孩子沟通已经是不对等的了,如果孩子再反驳几句,父母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和面子,就不会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其实放低姿态不等于低自尊或没面子,而是父母静下心来单纯地听一听孩子的诉求和心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这才是平等的沟通。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时,才愿意敞开心扉,当感觉被理解时,才愿意采纳建议。

  多问、多听替代多说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容易先入为主,还没等孩子说明情况,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解读孩子的行为,然后讲道理,直到孩子叙述事情时才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当感觉不被理解时,孩子的负面情绪被激发出来,沟通愿望就会降低。父母要讲究说话的艺术,也要给自己判断和思考的时间,那就是多问问孩子的感受,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通常孩子在表达或宣泄情绪后内心很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建议,所以当给他们充分的表达空间时,他们反而会主动寻求父母的意见,这时就是父母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了。

  转“问题导向”为

  “解决导向”

  “问题导向”就是关注点一直持续在困扰我们的问题上。而“解决导向”则是把关注点集中在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要通过哪些方法和步骤来达成目的,第一步是什么?同样是“我很痛苦,我该怎么办?”这样的疑问。“问题导向”思维的人,他们始终只关注在“我很痛苦”上;而“解决导向”思维的人,他们的关注点则更多是在“我该怎么办”上。父母和孩子沟通时也要转变为“解决导向”,不要总是聚焦在孩子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而要更多地探讨如何改善目前的状况,让问题一步步解决。

  总之,高三生活使父母和孩子压力都很大,言谈举止之间容易发生矛盾。父母常用批评的语言批评指责孩子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讲究一些语言的艺术,耐心引导孩子看到弱点,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促进亲子关系。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