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教师 李凤华
案例: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也是张恒18岁成人之年。然而这两天他却在和父母冷战。原因很简单,张恒晚上放学回家感觉很累,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瘫坐在沙发上,随手将书包和袜子扔在沙发上准备舒缓一下一天的疲倦。妈妈下班回家看到这一场景,责备张恒高三了还不紧不慢,竟然有时间看电视。张恒懒得和妈妈解释,拿起书包准备回屋复习,妈妈还在后面追着唠叨他不爱听的话。张恒最近压力很大,再加上妈妈的不理解,和妈妈争执起来。“我都成年了,不要总是那么咄咄逼人,我还不知道我要干嘛吗?”妈妈听完更生气,觉得孩子长大了,更不尊重自己了,越发恼火,两人进入冷战模式。
分析: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相互宽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这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父母与孩子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在观念上有很多分歧,两代人之间的话题也不相仿,如果不能做到换位思考,会产生很多隔阂和矛盾。父母永远觉得孩子长不大,需要被提醒、担心考虑不周、没有规划意识、学业还可以再努力等。而青春期是形成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时期,孩子需要对关于“我是谁”“我的价值观”“生活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发现,需要在不断尝试中追寻自己的方向,他们希望独立、有自己的空间成长。当青春期的孩子感受不到家人的理解、选择沉默的方式拒绝沟通时,会加重不同年龄之间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的隔阂,导致矛盾加剧。作为被赋予成年身份的高三生,要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父母可能会有自己的焦虑,明白他们的唠叨和干涉的出发点是出于对自己的担心、关心和爱,学会倾听父母语言背后的心声,感恩父母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付出,并用成年的身份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做出为自己负责的行为。
对策:学会倾听和沟通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使用理解、尊重与认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也不要期待自己的家长像“别人家”的家长那么理解自己。没有谁的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也许家人的话不中听,但是作为成年人,要理解话语背后的期待。“你怎么不去写作业”想要表达的是“妈妈看到时间很紧张,担心你学习时间不够用”;“最近学习怎么样?”想要表达的是“最近学习状态好不好,是否还算稳定?妈妈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心里很在意你,知道你备考比较辛苦”;“你还小,有些话还是要听妈妈的”是想表达“妈妈担心你走弯路,毕竟妈妈有一些经验,虽未必都正确,但想让你至少不要在妈妈走过的弯路上再浪费时间”等。倾听家人背后的关心,用准确的信息表达出来并传递出去,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已经长大、已经理解家人的用心良苦。即使有些时候家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也要平和地与家人沟通。冷战,只是阻断了沟通渠道,阻断了家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没有信息互通,更别提换位思考。而沟通就是将彼此的信息互换,双方相互理解对方的想法,是换位思考的基础。
学会感恩和表达
换位思考需要双方之间有流通的感情,能够理解对方的不易。作为成年人的学生,更应该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教育之始。用感恩的情感发现父母在自己寒窗苦读期间、备考路上陪伴的细节,可能是每天端上热乎乎的饭菜;可能是风里雨里接送上下学;可能是生病时候的担忧和焦虑;可能是备考的每个夜晚和你一同度过;可能是为了共同见证高考的每段时光,推掉了所有事情的陪伴;还可能是为了营造安静的环境,拿起了自己许久不看的书本……作为父母,他们没有更多的语言表达,但那份真挚的行动已经足以让我们感恩。在备考期间,可以和父母说一些贴心的话,可以为父母端上一杯暖心的茶,无论言语还是行为,都能成为父母陪考路上的加油贴,激发父母与自己并肩备考的持久动力。
学会责任和担当
换位思考,要真正体验父母身上的责任和担当。成年意味着要接受生活的磨砺和重任,意味着要去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用行动为自己的成长负责。成年人,要理解高考备考是自己的责任,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事情,主动承担自己作为学生的担当;要承担家庭责任,打扫卫生、相互关心,共同打造和谐家庭;要学会借助家长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全力备考,全家各司其职共同努力。考生要理解家人一直以来的主动承担,愿意在未来承接这份担当,换来成人之时自己最希望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