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上好美术教育“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1-12-22 期号: 1599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一场名为“百年华诞 央美贡献”的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创作成果展日前展出。此次师生作品展也是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大思政课”,让学生在观展的过程中接受一次耳濡目染的思政教育。作为一所专业艺术院校,学校充分发挥美术专业优势,将思政课的教学、作业、考试都与学生美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了起来。

  思政作业  画出时代记忆

  与“百年华诞 央美贡献”同期展出的,还有央美学生优秀思政课作业作品展。作品展是近年来中央美院研究生及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的掠影。在学生的作业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收获,也呈现了新时代艺术学子对于时代家国的独特理解和丰富体悟。

  央美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宋修见介绍,研究生的思政作业以“笔墨与时代”为主题,紧扣每年的时事热点和时代印记进行作业创作。如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同时也面临诸如与美贸易争端等诸多风险挑战。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央美的青年学子与时代同频共振,采取各种艺术形式在作业中表达呈现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既取得了抗疫胜利,也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都成为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央美的青年艺术学子则采取自己擅长的美术表达方式,深刻诠释个体与时代家国的紧密关联。在2020年度的学生作业作品中,很多都呈现了“抗疫”的场景,留存下了时代记忆。

  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业以“真理之书”为题,任课教师铁锚要求学生将思政课的所学所思,用美术表现手法制作一本“真理之书”。刘怡宁是央美城市设计学院的一名学生,她所提交的作业是一本名为《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的“书籍”,里面摘录了她在思政课上的所学所思。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每份学生作业,教师都标注了相应的评语,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以刘怡宁的作业为例,教师进行了细致点评:“书籍的装帧和形式都做得很认真,摘录的内容基本上也找到了每篇文章的重点。只是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自己的感悟,无论多少,都是自己思想的积累。”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学校还创新性地在思政课结课考试中增加了实践创作的成绩比重,用学生所擅长的美术方式,考查思政课学习效果。

  “五位一体”  让思政课“活”起来

    思政课作业作品是央美思政课创新的探索之一。宋修见说,在艺术院校进行思政课教学有较大挑战。“首先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其次是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富于感性,很多学生对于理论课程兴趣相对不高,但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学校开展“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使思政课真正“活”了起来。

  作为“五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提出者,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介绍了这一教学模式改革的缘起及其内涵。他表示,“课堂串讲+名师讲座+经典阅读+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的“五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是学院根据艺术家成长规律提出的、具有中央美术学院特色的全新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在“课程串讲”阶段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要点和整体逻辑体系,通过“名家讲座”和“经典阅读”,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拓展思想格局,提升精神境界,再通过“课堂讨论”激发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进而经由艺术专业实践,表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历程与理论成果的思考与感悟。整体设计在增强师生互动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政课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洪表示:“在5年多的实践中,这一方案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肯定,也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抬头率和满意率大幅提升。”

  课程思政 全员上好“大思政课”

  中央美术学院的思政课并不局限于思政小课堂,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专业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全员共同上好“大思政课”。

  今年10月20日,央美教务处和各教学院系(部)联合举办了“以美育人,培根铸魂——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共展览展出学校14个专业院系的34门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展出成果有大江南北对传统文化的考察,有对新兴木刻运动的再认识再创作,有美化乡村的墙绘,有新时代服务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有在精微素描中融入的第一堂党课,有重温中国共产党红色育人之路的“延河育魂”等。这些课程集中呈现出中央美院思政课程建设成果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学院教师对“立德树人”的深刻理解。

  精微素描课程是央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专业基础课。从2018年开始,学校连续多年开展“我在美院的第一堂党课”为主题的精微素描课程学习,通过寻找身边的家人、邻居和朋友中普通党员的故事,和代表这些普通党员故事的日常物品,以此为主角展开美术创作和深入研究,创作出众多精彩、动人的画面。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新时代中国美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方位落地、不断实质性推进、朝向深层次发展的“大美育”阶段。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好“美的引擎”作用,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