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11月2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论坛“新时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变革之道”。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新变革与新趋势”“新时代通识教育中教学理念的变化与革新”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100多位教师参加了会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表示,近年来,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为财经类高校加强通识教育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启迪和改革范例。作为一所重要的财经类高校,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经世济民的高素质人才。2001年,该校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作为与弹性学分制改革配套进行的课程体系重塑,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分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后来通识课程建设的探路基石。
2015年,学校明确提出加强通识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基础上,建设通识通修课程。2017年开始,全面启动通识教育改革工程,并将此项改革作为学校推进的重大教学改革工程。2017至2021年,共建设核心通识课程34门,选修通识课程79门,并引入第三方MOOC平台,遴选符合通识课程体系的33余门网络通识课程。
通识教育体系打破了各学院在师资、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强校内外教学资源的联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有助于补齐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短板,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这为培养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精英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此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发展潜力。学校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与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
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处长刘霄表示,推动通识教育发展是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重要路径。本届通识教育论坛是对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落实,将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梅赐琪介绍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主题式、小班制、全过程深度浸润”的教学模式。学校从2018年开设写作与沟通通识必修课。2020—2021学年,全校共开设233个2学分写作与沟通小班课堂,选课人数达到3400人,高质量完成了大一新生全覆盖目标。清华大学开设这门必修课,首要目标是要在价值塑造层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新通识理念、管理者对于加强通识教育的普遍共识、学校对于通识教育“真金白银”的投入是该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认为,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应凸显“深”“实”“广”“新”四大导向。其一,通识教育应凸显深度,在立德树人、夯实学生价值基础上要深,在推进知识点的整合度上要深;其二,通识教育应走得更实,根据学生知识结构优化、思考与实践能力强化的需要不断改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获得感;其三,通识教育发展的视野要广,注重学科交叉,跨学科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其四,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要不断更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