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邱乾谋)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日前举行。大会以“汉字文化与世界文明”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国对外友协、友好国家、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开幕式上表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蕴藏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汉字记载了中华文明历史上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代表,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汉字铭刻着中外交流的历史记忆。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吸收不同民族和域外文化的精华,经历了自我扬弃、包容并蓄、创新和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相伴而行。作为当代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促进文明传承和文化互鉴的时代责任。作为语言文字事业的建设者,要深入挖掘汉字蕴含的时代价值,守好“语言”这份宝贵遗产,以创新语言信息技术、推动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等为重要发力点,全面提升语言文字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埃及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乌麦伊麦·迦尼姆从外交与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对中埃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解。她说,中国和埃及两国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两国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朝和埃及屠龙王朝时期。直到今天,中埃两国文化交流持续深化,文化交流因汉语教育而更加兴盛。2020年9月7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与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长邵基在开罗共同签署了《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汉语正式进入埃及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新起点。
伊朗德黑兰大学中文专业学术委员兼负责人巴阿明认为,中国与伊朗的友好交往渊远流长,中伊两个文明古国互学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40多年来得益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文教育和汉学研究已完成了萌芽、起步与发展阶段。
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狄伯杰首先引用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流动的循环性”概念,介绍了佛教传入中国,一路吸收其他文明的精髓,在中国境内又吸收了道家和儒家学说的成分,丰富了宗教和哲学内涵,创造了无数个新形象的研究成果。而当代,汉语和汉字在文明交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人们要想了解中国,必须学习汉语,必须学习汉字,这是进入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
清华大学教授陈楠从设计学的角度阐释了汉字应用设计的前景与文化传播的作用。他说,汉字具有多重属性,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设计学是近现代新兴的专业学科,其以人为本、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思维逻辑,以及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特别是与衣食住行用等具体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使其成为汉字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会上,北京语言大学、安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文字博物馆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汉字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安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工作室与安阳市文旅集团签署“安阳甲骨文研究开发与推广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