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刘志宏
案例一:小丽是班长,人缘不错。她有一个同桌,比较内向、敏感,在班里没什么朋友。小丽总是帮助同桌,跟同桌一起玩,但小丽觉得自己和同桌并不是很合拍,很多看法也不一样,有时候同桌还会说一些伤害她的话,自己却要处处照顾她的感受,心非常累。上了高三以后,自己没有很多精力和同桌相处,但不和同桌玩,又怕她不高兴,伤害她。
案例二:小虎自从上了高三后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早上天气凉,妈妈提醒他要多穿衣服,他很不耐烦地说“别管我”,然后穿着短袖就出门了。回到家以后,妈妈看到小虎在看手机,就对小虎说“你怎么总是看手机,赶紧去写作业。”小虎就生气地说“你烦不烦呀,回到家就说我。”小虎把门重重地关上,不想听妈妈的唠叨,感觉很烦躁。但事情过去后,小虎又很自责,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待妈妈。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沟通,很是烦恼。
分析:共情也叫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学术界对于“共情”的理解大致包含识别和表达两个方面。识别:可以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同身受。表达:能够对别人的感受作出正确的回应。
共情能力是一种人类生而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但共情能力过强或缺乏共情能力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共情能力过强,遇到事情经常性地换位思考,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某种消极情绪中。缺乏共情能力会很难跟别人好好相处,无法克制情绪,当别人讲到和你不同的观点时,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无法克制自己的表达欲。
案例一中的小丽共情能力很强,她能够共情到同桌的情绪,即使自己和同桌相处并不是很舒服,但还是很照顾她的情绪,导致自己情绪不好,这段人际关系也耗费了小丽很多精力。
案列二中的小虎面对父母的唠叨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这是我们大都遇到过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试着去理解父母情绪和行为的出发点,换位思考,与他们共情,那就可以更加理性平和地与父母沟通。
支招:谨防过度共情
很多人会因为对别人情绪的过分关注而感到困扰。生活中,不仅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还要负担他人的情绪,有时候想要装作看不见,却没办法关上自己的“雷达”。共情的前提是需要学会评估自己,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自己的脆弱、需求和渴望。只有在坦率地看清并承认自己想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共情他人。除此之外,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责任和界限所在。掌握健康的边界,有一定的关怀能力,保持平稳的自我。这样就不会因为过度共情而难过。
换位思考,合理表达
当我们特别激动时,我们的语速会加快,声调会提高。这时,我们会处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状态,会无意识地屏蔽外面的信息,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上情绪,就像往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剂。情绪被触发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变窄,这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当感觉到愤怒指数开始飙升时,我们可以马上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离开争吵现场,等降温后再回来继续讨论。或者进行深呼吸,让紧绷的肌肉放松,然后告诉对方,我收回刚才说的话,尝试换一种更温和或更具建设性的表达方式。
通常来说,愤怒的背后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当我们能够把谈话的速度降下来时,理性就战胜了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用沟通四段式:“事件+感受+需求/观点+期待”的方式表达自己想传达的信息。首先描述你看到的事件是什么样的,由事件引发的情绪和感受,说明你的需求和观点,最后用商量的语气说明你的期待。例如案例中的小虎,他可以先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跟妈妈表达:每次妈妈唠叨的时候,自己就会很急躁,有些生气,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让我别老看手机要赶紧写作业,可是我已经学习1小时了,就是想放松一下。我希望您能温柔地提醒我,而不是每次一进家门看到我在看手机就说我。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然就有一种能够感受他人内心体验或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能力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它让我们变得温暖,让我们可以温热地活着。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使用好共情这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