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 9月29日,随着最后一批女兵起运,2021年北京市秋季征兵工作圆满结束。据初步统计,秋季征兵大学生征集比例达到98%,毕业生征集比例超额完成任务,双一流高校占比超过20%,兵员质量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征集的女兵全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双一流高校占比超50%,毕业生达到了四成。她们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携笔从戎,组团参军,勇担重任,淬火青春,正式开启由“学霸”到“精兵”的探索转型之旅。
徐晓宇就读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她的家乡坐落于东北的边陲小镇,与朝鲜隔江相望,正如当地的一句俗语所说:“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无数志愿军战士踏出国门、保卫家园的英雄事迹在当地口口相传,她自幼耳濡目染,被志愿军战士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震撼,也在心中埋下参军报国的种子。这是她第三次参加报名应征,第一次体检体重超标,她合理作息,努力减肥;第二次体检体能测试不达标,她拼命锻炼,提高体能。经过一年的努力后,体重降下来近20斤,这一次她体检指标全部合格。她说,既然决定当兵,就要坚持到底,她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当兵就要当最好的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她要像她的学姐一样去特战部队,做一名特种兵。
马丽娅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这位来自新疆哈密市的姑娘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作为逢盛世的年轻一代,她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看到了新疆的军民鱼水情深,也亲眼目睹了军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护卫人民的身影,也就此将参军报国逐渐从一种崇拜和向往变成了清晰而坚定的人生目标。这也是她第三次报名参军,虽然经历了失败,但是她的信念愈发坚定。她希望能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投身火热军营,怀着满腔报国热血作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将军营生活化作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思琦2018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建党伟业》是她最爱的电影之一。百年前,爱国青年曾经立足燕园,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进行了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隔着荧屏激荡人心。现如今,她正秉承北大的家国情怀,投身伟大时代,毅然报名参军,将青春理想融入富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她说,“千禧一代”人迈进二十岁后见证了太多不同寻常的时刻:瘟疫、暴雨、洪灾……病痛、焦躁、恐惧、软弱,在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被无力感袭击的时候,很难不注意到在疫情肆虐最猖獗的医院门口、在暴雨滂沱、洪水席卷的街头,总有一批人不畏艰险、勇敢逆行,榜样的力量让她参军入伍的信念越来越强大。
高素质兵员是强国兴军的宝贵战略资源,关乎军队强大,关乎战争胜负,关乎国家安危。市征兵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创新高校征兵工作的方法路子,建立健全高校征集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高校征兵宣传,出台系列征集优待政策,以实际行动诠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有力激发了大学生参军报国的政治热情,大学生征集比例逐年提高,“双一流”占比稳步攀升,稳居全国前列。同时改变粗放式征兵模式,逐步探索建立精准征集、定向征集、量才征集的新路子,实现需求和征集高效对接,为部队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兵员,大大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