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郭丽娜
案例: 早在今年6月高考落下帷幕之时,当时还是高二学生家长的孙涛妈妈就已经感受到了备考的焦虑。“马上就要成为高三家长,如何让孩子充分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冲刺,无论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孙妈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学习方面帮不到孩子,还能做点什么呢?暑假妈妈就开始计划让孩子好好补课。但孙涛还没有高三的紧迫感,暑假期间每天过得不紧不慢,打篮球、玩手机,每次妈妈提到备考,他就漫不经心,觉得时间还长。妈妈说服不了孩子,就请爸爸帮忙。但孙爸爸不赞同妈妈的意见,认为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不需要帮孩子张罗,也不能代替孩子确定高考目标,毕竟孩子才是学习的主力,如果孩子不愿意,找再多“外力”协助也没用;如果孩子有想法,会主动找父母沟通。两人为此争执起来,孙涛懊恼内疚自己这么大了还让父母操心,更没有学习的动力了。
分析: 高考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是考核核心家庭应对挑战和变化的反应力。作为新一届考生父母,要知道孩子勇敢追求梦想的自信和底气来自父母一致的温暖和力量,也要认识到高考对于孩子来说是锤炼其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借助高考让孩子成就最好的自己、掌握人生发展的主动权,如何共同携手将自信、进取的种子种进孩子心里,让孩子对高考充满希望,制定适合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需要父母从备考前期就要做到态度、立场一致。有的父母观点不一致甚至有严重分歧,而孩子又缺乏主见,这可能会让孩子陷入迷茫和焦虑。有的父母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对备考将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统一“联盟合作”的思想。
支招: 情绪纾解,做孩子心理的稳压阀
对孩子而言,高考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扰和担忧,如睡眠不好、焦虑紧张、压力过大、情绪敏感等。作为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多少会受孩子情绪的影响。父母要先稳定好自身情绪,觉察情绪的产生、接纳情绪的存在、及时转化情绪,才能更加平和地面对,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父母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醒和监督,避免负面情绪在家中传播。当孩子有情绪需要宣泄时,也能做到包容和接纳,纾解孩子面对高考的各种情绪和感受,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用积极的角度发现有价值的方面。
监督管理,做孩子学业的辅助力
在如何学习、备考这件事上,父母可能帮不上太多,但作为孩子的盟友,如何协助孩子更好地把握备考节奏、如何合理安排课外校外时间以及协助监督备考各阶段目标的制定与检查是可以积极参与的。从孩子成为高三生开始,父母要关注高三整年的安排,从开学、期中、期末、寒假、百天倒计时到“一模”“二模”等各个节点的前后,都要了解孩子的备考情况,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符合现阶段的小目标,各个攻破。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认可,消极懈怠时及时鼓劲加油,在关键时刻为孩子助力。父母也要意识到高三生即将18岁,虽然他们在情感上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被认可,但同样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自主的决定、进步的成就感等,因此在高考团队中孩子才是主力。
扩大资源,发挥过来人优势
父母是高考过来人,也是生活的先行者,要发挥这些优势建立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库等储备,提醒孩子学会借助外力用好资源。核心家庭成员要做好分工定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己所能提供的支持,如是否需要陪读、接送上下学、餐饮、亲子运动等。父母要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工合作,尽可能减少原有生活的巨大变动,让孩子感受到最大的支持;提醒学生将教材吃透,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引导孩子制作个人学习笔记,掌握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志愿填报信息库,提前搜集高考填报志愿相关信息,依据孩子兴趣、规划方向挑出意向专业与学校,与孩子共同预定初步方向,逐步明晰备考目标,也为后续志愿填报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