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喝水 健康生活

发布时间:2021-09-22 期号: 1575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屈媛媛  赵齐燕

 

  我们虽每天都在喝水,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喝水。人体每天通过口腔摄入的液体大约两升。摄入的水分主要被小肠吸收。水分进入人体后,主要用于补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参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因此,喝水是维持生命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环节。喝水对身体的益处主要表现在帮助消化、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等方面。

  喝水要适量。《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成年男士每天饮水1700毫升,成年女士每天饮水1500毫升。这个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当天运动比较多、出汗多,就可以多喝;北方空气干燥,也可以适当多喝水;炎热的夏季,还需根据劳动强度和出汗程度适当增加饮水量。

  喝水要注意“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要有意识地主动喝。

  夏秋交替之时如何喝水

  眼下正值一年中夏秋交替之际,应注意胆结石的发生,这时多饮水,掌握科学饮水的窍门,不但可稀释胆汁防止形成胆石,而且还有助于将早期微小结石冲刷入胃肠从而排泄掉。每天应保证饮水1500至2000毫升,约7至8杯。一般情况下,宜少量多次饮水,早晨空腹缓慢喝下400毫升白开水,睡前及半夜起夜时饮200毫升左右。此外,每天10时左右、15时左右都要饮用1至2杯白开水。饮水以白开水为主,也可喝一些米汤、稀粥、藕粉、豆浆等。茶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的作用,胆结石患者可以适量喝茶,但不宜过浓。

  锻炼前后如何喝水

  在运动之后,我们要特别注意补水。在运动过程中,肌肉不断收缩,蛋白质合成增加,通过出汗和呼吸来排泄身体的代谢产物。在出汗时,身体会同时丢失水分和盐分,当体内水少盐多时,会造成高渗性脱水,这时人们就会感到口渴。而当体内出现盐少水多时,就会造成低渗性脱水,表现为大量出汗,即使大量喝水也难以解渴。这时就要同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单纯补水可能导致意识丧失甚至猝死的严重后果。

  科学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建议运动前2小时补充500毫升水,运动前15分钟再分2至3次补充300毫升左右的水。运动过程中补充50至100毫升的水,分3至5次小口饮用;运动后补充800至1000毫升水,分多次喝完。

  吃药时如何喝水

  人们在生病服药时,往往只知道将药物吞咽下去,并没有注意喝水多少和水温高低的问题。其实,许多口服药物对喝水量及水温是有要求的。服药时喝水不当,不仅会影响药效,还有可能损伤身体。

  1.多喝水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药效

  是药三分毒,部分药物如祛痰药、退烧药、磺胺药、痛风药和抗病毒、抗结核和抗生素药物在口服过程中需要大量饮水,以减轻药物对身体的额外负担,降低药物对身体造成的毒副作用,有益于病体康复。在服用祛痰药的同时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增加祛痰药效,更利于把痰排出体外。常用的退烧药主要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加速皮肤排汗而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同时发热本身也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因此,服用退烧药期间多喝水可及时补充身体丢失的体液,调节身体内水分平衡,预防脱水的发生,并可帮助体内毒素及药物残余的排泄。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尤其在酸性环境里容易析出结晶,在肾脏或输尿管中形成结石,堵塞输尿管。所以,服用磺胺类药物期间要多喝水,能有效预防结石的发生。痛风患者服药期间适当多喝水,能增加尿量多排尿酸,不仅可帮助缓解病情,且能预防尿路尿酸结石的形成。在服用抗病毒药、抗结核病药和各种抗生素等药物时,也要多喝水,以减轻肾脏的额外负担,降低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2.少喝水可以避免影响药效

  在服用健胃药、止咳药、胃黏膜保护药、口腔含药等药物后不宜大量饮水。一些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健胃药主要借助其苦味刺激舌头的味觉感受器和末梢神经,反射性促进胃液的分泌,达到增进食欲、消化食物的目的,服用后不宜立即喝水,以免冲淡苦味而降低健胃效果。服用止咳药后,药物会黏附覆盖在咽喉部,形成保护性薄膜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服这类药后不宜马上喝水,尤其是热开水,以免把咽喉部药物冲掉,或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保护性薄膜被破坏,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当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后,药物会在受损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溃疡面免于胃酸、酶及食物等侵蚀。因此,保护胃黏膜药最好空腹饭前1小时服用或睡前服用,且注意少喝水。否则药物被稀释,影响药效。

  3.不喝热水防止失去药效

  在服用胶囊药、活菌制剂药、清热中成药和维生素C时,不宜热水服用。胶囊药物通常是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颗粒,或口感不好、易于挥发、在口腔中易被唾液分解,以及易吸入气管的药。热水送服往往会导致胶囊外壳提前溶化,从而降低药物效果或增加刺激性。活菌是不耐热的,这类药物不宜用热水送服,建议用凉白开或低于40℃的温开水送服。维生素C是水溶性制剂,性质不稳定,遇热之后容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同样不宜用热水送服。

  在校生如何喝水

  不少家长发现,每天苦口婆心地提醒孩子多喝水,并嘱咐孩子上学要带水瓶,一天下来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喝几口,甚至将几乎装满水的水瓶带回家。饮水不足给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在缺水状态下会出现萎缩,若长期严重缺水,有可能损伤认知能力。此外,便秘、尿路感染,甚至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也都与缺水有一定关系。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身体中水分占比和代谢率较高,肾脏调节能力十分有限,更容易发生严重缺水现象。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教育青少年儿童科学饮水,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建议专门设立“喝水铃”,让学生在课间有专门的饮水时间,大家一起互相督促喝水。

  关于喝水的疑问

  1.隔夜水和千滚水能喝吗?

  “喝隔夜水、千滚水致癌”的说法在微信朋友圈已流传多年,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该传闻称隔夜白开水和煮开过多次的水(千滚水)中,均含有致癌的亚硝酸盐。专家表示,亚硝酸盐在含有硝酸盐的物质中才会产生,而饮用水中最多只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根据物质守恒的原理,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亚硝酸盐。

  不过,虽然隔夜的白开水对人体无害,但隔夜的茶水确实对健康不利。茶叶浸泡后的水中含有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物质,隔夜后容易滋生微生物,存在健康风险,不宜饮用。

  2.水喝多了会中毒吗?

  相关专家表示,医学上确实有“水中毒”这一概念,当人体摄入水量大大超过了排出量,水分就会在体内滞留,进而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即“水中毒”,又被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然而,“水中毒”多半不单是由于过量饮水造成的,更多是因为患者身体出现了其他问题或接受了一些不恰当的治疗操作。

  3.有水垢的水可以喝吗?

  烧水壶用久后,内壁会产生白色水垢。网上盛传,长期饮用烧开后水垢很多的硬水会增加罹患结石病的风险。但目前,科学上没有证据表明硬水会使人体产生结石。水垢的生成与水的硬度有关,水的硬度越高,水烧开后水垢越多。硬水中含有丰富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在高温加热时会生产难溶于水的矿物盐,附着在烧水壶内就形成了白色的水垢。同时,钙离子和镁离子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饮用硬水不足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全部钙、镁元素,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硬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4.喝柠檬水可以美白吗?

  很多人夏天喜欢喝柠檬水,认为柠檬中的维生素C可以美白。实际上,柠檬中的维生素C含量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很难达到美白效果。不过,柠檬水的味道酸甜可口,会让人更喜欢喝水,提高每天的饮水量。炎热的夏季和干燥的夏秋之交时期尤其需要补水,选择柠檬水可以帮助我们多补充水分。

  5.喝苏打水会腐蚀牙齿吗?

  苏打水是近几年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饮品,含有小苏打和碳酸,部分人担心喝多了会腐蚀牙齿。事实上,当我们饮用苏打水时,苏打水并不会在口腔中停留太长时间,我们的牙齿也不会长时间浸泡在苏打水里,因此并不会腐蚀牙齿。但如果长期饮用的是含糖的苏打水,则会有长蛀牙的可能。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