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飞班”再迎5位“双学籍”女飞行学员

发布时间:2021-09-15 期号: 1573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班(简称“飞班”)迎来一批新成员,其中有5位是清华大学与空军联合培养的第二批“双学籍”女飞行学员。

  这5名女飞行学员经历体检、心品、政审以及飞行检验的层层选拔,从空军航空大学完成一个多月的军政基础强化训练后奔赴清华完成新生报到。未来三年,她们将在清华完成公共基础课程、航天工程力学和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在暑期回到航空大学进行跳伞、射击、野外生存拉练等军事课目训练。三年后,她们将回到空军航空大学继续完成航空理论知识学习和飞行训练,符合相关要求毕业时,她们将拿到加盖清华大学与空军航空大学两枚印章的毕业证书。

  作为清华第二批“双学籍”女飞行学员之一,徐倩将在清华园开启一段崭新的学习时光。来到清华后,她始终不忘自己的军人身份,以及军人身份所带来的使命和责任。徐倩对飞行事业始终抱有一份执念:“成为飞行员是很光荣的事情,这项事业不普通,充满挑战和快乐。”训练时有许多困难与挑战,但她从未轻言放弃,而在背后支撑她的,正是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战友给予的热情鼓励。在航空大学的一次活动中,徐倩看到“红鹰飞行表演队”的飞行视频,顿感热血沸腾。徐倩明白,他们取得如今的成就,依靠的正是长期的自律和坚持,自己需要时刻向他们看齐。

  谈及为何选择成为女飞行员,曹思给出的答案很明确:“想为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贡献一份力量,也受到英雄王伟事迹的感召。”无论是曹思的家人,还是朋友、老师,他们都为曹思感到自豪和喜悦,并从不同方面给予她支持和鼓励。曹思的训练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射击考试中,由于紧张,曹思总是脱靶,在教导、教员的鼓励下最后才顺利通过。在有氧耐力训练中,头晕、无力、大口呼吸伴随而来,曹思在产生放弃的念头时给予自己心理暗示:“再坚持一圈,再坚持一会。”最终越过了一道又一道坎坷。对于清华“飞班”的双重身份,曹思认为这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在大学中,需要逐渐适应新环境,刻苦学习理论知识,为飞行打下基础,不辜负人民的期盼。

  来自四川的李卓悦活泼开朗,多才多艺。吉他、小提琴、钢琴,样样在行。而选择成为一名女飞行员,多半是受到父亲十多年军旅经历的影响。在通过招飞考试后,卓悦的家人、老师、同学都为她感到骄傲自豪,并给予全力支持。卓悦的父亲对她说:“你招飞通过,我心里很高兴,但是我不怎么表现出来,因为我更想让你知道,通过层层选拔只是你飞行梦想的开端,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难,要以平常心一直走下去。”带着周围人的期待与重托,卓悦走上了飞行之路。初来部队的卓悦对各类严苛的队列纪律、内务要求很不适应。叠被子不规范、队列动作不标准,卓悦受到了一个个打击。但再苦再累她都坚持下来了,因为她深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汗水和泪水将浸润出成长与蜕变。对于未来,卓悦有很多想法:“希望利用绝佳的学术底蕴和氛围,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飞行打牢基础。”

  岐佳悦出生于河南南阳,性格外向的她自称做事有些毛手毛脚。但在面对军队训练时,她却能一丝不苟,出色地完成系列任务。佳悦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从小的耳濡目染令佳悦对从军报国充满了向往。在佳悦成为女飞行员的道路上,佳悦的父母也明白女儿选择的特殊性和危险性,但他们一直给予鼓励,做好坚实的后盾。刚进入部队,佳悦面临着从意识到体能的多种考验。军队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训练,促使佳悦不断做出改变。从高效、合理安排时间到每天坚持力量强化训练,佳悦的生活逐渐变得井然。来到清华“飞班”,佳悦的目的很明确:“在校学好知识、练好本领,为空军建设发光发热。”

  李一鑫来自山西侯马,对飞行有一份着迷。对于一鑫的选择,家里人的态度是支持且感到光荣,但也担忧、不舍:从小待在家人身边的一鑫,能否适应部队的严格管理,会不会想家?不过一鑫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得到了成长。面对部队的训练要求,一鑫也有过一筹莫展的时候。穿戴防毒面具时,被刮掉头发、时间不达标,令她心情急躁;被子叠得难看,用尽各种办法也没能避免被队干部点名批评。也正是这一件件令她难忘的事,逐渐造就了现在的她。对于大学生活,一鑫谈到:“进入‘飞班’是我们的荣幸,为清华的多元增添一抹蓝色。要认真学习、学到有用知识,建设空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