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邓 菡
“五洋证券损害赔偿纠纷案”“当当网抢公章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商贸投资、中美贸易摩擦……当社会热点走进法学课堂,枯燥的课程开始引人入胜。学生会分小组研讨案例,再聆听老师对专业语言、分析视角、逻辑思路等方面的点评,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令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就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世君。
张世君,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本科生主讲经济法、公司法、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商法总论、破产法比较研究等课程。他曾获北京市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最佳教案奖,第十六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第37个教师节前夕,北京考试报记者采访了张世君教授,带领读者一起走近这位教学名师。
锤炼内功,丰富授课素材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在不断的课堂讲授中,张世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要站稳讲台,没有捷径,要充分研究,做足功课,不断地从学生的反馈中寻找答案,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张世君来说,时事新闻、生活所见等都是课堂素材。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平易近人的讲述,让学生把知识点深深刻在脑海。个性化选修商法学课程的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辜鸿瑾说:“张老师带动我变成了一个有心人,学着用法学知识和法学思维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从教过程中,张世君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重要。他曾在《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了《企业社会责任岂能是花瓶》《让共享经济走好未来的路》等文章;积极服务首都发展建设,先后撰写数篇决策咨询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和北京市领导批示;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任的立法专家,参与了近20部地方性法律的起草论证工作,还担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特约专家,参与司法文件起草论证与相关咨询工作。
张世君把最新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及社会服务经验带入课堂。他说:“如果单纯讲解知识点,课堂就不需要老师了。学生需要的是老师帮助梳理知识点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脉络,以便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修炼内功”,只有储备丰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不露怯”,让学生“真解渴”。
此外,张世君还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企业法务等走进校园,创建“双师型课堂”,让学生了解不同法学从业者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模拟法庭和模拟竞赛,现场考查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做公益,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咨询等,既锻炼专业能力,又为社会作贡献……
立德树人,重视人格培养
“法学这个职业天然要求美德应当超越技艺。”相对于专业学习,张世君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法律技能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唯独人品相伴一生,守住这一点,才能行稳致远。”
张世君认为,大学本科强调的是“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应该把教育重点放在“人格教育、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上,在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一个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人格的全面性。研究生则要尽可能吸收广博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精进,并尝试独自解决问题。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张世君则会因材施教。法学院2015级研究生李倩楠说,她希望在读研期间多尝试一些工作,进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张老师尊重且支持她的意愿,并给予了很大帮助。
对待青年教师,张世君毫不吝啬,倾囊相授。在刚刚举办的北京市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张世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他指导的兰燕卓老师获得大赛一等奖。“帮我确定选题,建议融合思政元素,将国家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张老师的指导。”兰燕卓说。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张世君彬彬有礼、中正谦和,总是和颜悦色、耐心聆听,适时给出中肯建议。但他对待学术格外严谨,推动学院制定“论文发表负面清单”,高标准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当学生外出实习、走上工作岗位时,张世君嘱咐最多的是要恪守职业道德,尊重体谅他人,维护公平正义……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张世君希望自己能做学生的“一面镜子”,用良好的品行影响、熏陶学生。
发挥优势,擦亮学院名片
法学院如何在经管类院校中发挥优势?这是张世君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一流的财经大学应当‘经管法’并重。我们学校的法学专业应当成为财经类大学的骨干性、支撑性专业。”法学院在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会计学院等都开设了经济法、商法等法学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能够为经管专业的学生打下更好的基础,让学生走法商结合的道路,也更突出财经类大学法学专业办学特点。”张世君说。除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外,法学院还加大了财经法学模块建设,融合了税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金融法等相关课程。
张世君认为,法学要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及培养方式上不断改进,与现代科技交叉融合。法学院师生创立的科技公司研发的“云律通”智能法律服务系统已被北京市平谷区司法局使用。该系统为平谷区群众提供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法律服务,是学院多年实践教学转化的成果。
近年来,法学院一直秉承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理念,精心打造6门慕课,遴选10余门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试点课程。疫情期间,学生的课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学院引导教师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文为抗击疫情提供智力支持。
张世君积极带领学院教师队伍“走出去”,通过社会服务和实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多位教师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栏目。2019年初,法学院入选北京市互联网法院打造的互联网法治人才培养中心首批成员,同年加入北京市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联盟,成为其理事。2019年底,学院法学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成为市属高校首批入选单位,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从教16年来,张世君从未忘记过母校华中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此次采访恰逢第37个教师节前夕,身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想对想要从事教师行业的高考生说句心里话:“教师是有温度的职业,是讲究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沟通的职业。如果你对这样的职业有兴趣,那么师范专业就值得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