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仅可选一个专业组报考
——访北京大学招办有关负责人

发布时间:2021-04-22 期号: 1548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北京大学日前公布了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该校今年强基计划有何特点?报考要注意哪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该校招办有关负责人。

  

  记者:今年学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哪些?招生专业有什么优势?

  负责人:北大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分3组。Ⅰ组包括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力学类、生物科学类、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Ⅱ组包括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医学组为基础医学(八年制)。

  北大纳入强基计划招生的10个学科全部为A+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大共有21个学科获评A+,居全国高校之首。

  考生仅可选择一个专业组进行报考,各专业组单列计划,单独排队入围及录取。医学组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招生代码下录取。Ⅰ组中历史学类、考古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专业只录取有志愿考生。

  

  记者:强基计划报名要注意哪些问题?强基计划和其他计划比如筑梦计划能否兼报?

  负责人: 4月12日至30日,考生可登录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https://bm.chsi.com.cn/jcxkzs/sch/10001),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满足对应计划报名条件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兼报。

  

  记者:学校对考生入围校考有什么要求?

  负责人:在各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份划定分数线为准)上,依据报考强基计划考生高考成绩(不含任何加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按分省分专业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数的6倍确定各省份入围考核的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同入围)。

  对于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且按破格申请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如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以各省划定分数线为准),可破格入围相应省份的强基计划考核。破格入围考生不占以高考成绩入围考生计划,破格入围且最终被录取的考生不占已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

  

  记者:学校考核主要有哪些内容?

  负责人:高考入围考生将于6月28日至7月4日进行考核测试,包括学科基础素质测试(笔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综合素质考核和体育测试。对于破格入围考生,学校将根据其学科特长单独进行考核。

  

  记者:考核成绩怎么计算?

  负责人:强基计划综合成绩满分100分。其中,高考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占综合成绩的85%;学校组织的考核测试成绩(即学科基础素质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占综合成绩的15%。

  

  记者:学校强基计划录取原则是什么?

  负责人:根据强基计划各省份各专业组招生计划数,各专业组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择优确定预录取名单。根据预录取考生高考成绩、专业志愿,按平行志愿规则进行专业录取。若考生高考成绩相同,则按以下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进行专业录取:校测总分、学科基础素质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考核。

  破格入围考生综合成绩达到所在省份对应专业组强基计划非破格入围考生最低录取综合成绩时,我校将予以录取(不占所在省份公布的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并根据其竞赛成绩、综合成绩、专业志愿等进行专业录取。

  考生要注意的是,如被北大强基计划正式录取,就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如果没被录取,就正常参加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

  

  记者:北大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有什么特点?

  负责人:北大对于录取考生将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完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培养有志于投身基础学科研究,或从事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

  第一,实施灵活、个性的培养方案。院系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凝练核心课程体系,为强基计划入选学生制定基础兼顾个性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的培养,另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课空间和发展支持,搭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阶段选修和跨学校选修,提高学生的学科交融能力。

  第二,采取多元化授课方式,打造多层次授课平台。北大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运用翻转课堂、自主研讨课、小班课、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引领学生了解学术前沿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全面落实导师制。北大安排院士、讲席教授、杰青等顶尖学者担任导师、班主任,为学生授课,实施“1+X”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多名跨学科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形成全人培养、全面成才模式。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加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把本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方向融入本科生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本科生科研课题,接受完整的科研训练,在强化本学科基础的同时提供交叉学科领域学习和研究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长期或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国际专业类竞赛等交流活动,让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的学术群体,拓展国际视野,推动学生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

   第六,实施全面素质培养。融通教学与科研,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生活实际,实现知行合一,造就未来能够坚定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领域建设的、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型创新人才和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