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许 卉)当前通识教育呈现五大发展趋势,存在五方面制约因素。1月23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理念、精髓和趋势”教学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指出。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夏文斌表示,通识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一为“深”,通识课程是专业课程的拓展版和提升版;二为“广”,通识教育内容广,重在跨学科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三为“新”,通识课程是一个新的门类,不是简单的其他门类相加堆积;四为“实”,新文科视角下的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回归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推进扎实的综合素质养成;五为“变”,通过改革创新,建构新的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龙永红指出,当前通识教育面临五方面制约因素:认识上将通识教育误解为通用知识教育;顶层设计不到位;教师对通识教育定位和课程目标定位缺乏认识;学生对通识课程不重视;学院弱化通识课程地位。为破解上述制约因素,应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是“融通识得”;全面提升通识教育的定位;以适应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创新引领人才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不同方面分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和修习要求等。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教授认为,新世纪中国大学亟需自我革命。通识教育在教师教学和大学建制两个层面为推进这场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契机。教师教学层面,要求教师兼具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有效衔接,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有机结合,要求助教具备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足够的学术能力。大学建制层面,要求在观念上厘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政、通识教育各自的畛域,课程结构上梳理大类基础课、专项教育课、通选课、思想政治课与通识核心课之间的分际。在整合现有条块资源的基础上,有效汲取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为通识教育提质升级提供基本的建制支撑。
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金冰教授以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建设为例,阐述了新文科理念引导下通识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她表示,外语专业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性训练,更不仅仅是对某一类别特殊用途外语的培训,而是要引领学生辨析语言背后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语境,激发学生思考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培养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自觉,从而在跨文明对话中彰显文化主体性,并在对多元文化及不同文明形式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应该怀有的敬意和温情。外语类人文通识课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熊李力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第一层次是拓宽视野、传播知识。借助通识教育,学生得以涉猎跨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这个层次是必要的,但通识教育绝不应止步于这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多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理论与现实问题基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第三层次是跨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将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置于跨专业跨学科的观察与分析框架中,提升本专业本学科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认为,新世纪中国大学面临四大结构性危机:教学与科研出现结构性断裂,教师与学生形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学术与行政之间发生精神性疏离,本科教育沦为大学教育神经的最末梢。为克服上述危机,新世纪中国大学亟须自我革命,而通识教育在教师教学和大学建制两个层面为推进这场自我革命提供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