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出身 “中文人”的心路历程

发布时间:2020-10-28 期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一学生 黄依灵

清秋已至,古朴的燕园回归了熟悉的鲜活与生机。新的学年渐入正轨,新燕们带着爱与勇气赴约,准备在湖光塔影处留下独一无二的缤纷色彩。曾经伏案夜读的学子在师友陪伴中不再迷茫孤独,看似漫长的旅程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终达理想彼岸。这是他们的未名新语,记录成长故事,畅想无限未来。

缘起:  一次奇妙的邂逅

20197月的一天,镇海。

暮色四合,暑气未消,整座小城沉浸在昏昏欲睡的闷热中。那是我高二的暑假,我一直在学校开放的自习室中学习。奋笔疾书与理化生苦战一天,我的思绪都打了结,像是个因贪食而消化不良的孩子。

回到家中,我漫不经心地划着手机,浏览着屏幕上一条条讯息。也不知怎地,一个视频吸引了我。那封面也不过是个端坐的老教师,一台“颇具年代感”的笔记本电脑,照片像素不高,更没有花里胡哨的艺术字“震惊体”。标题中规中矩: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公开课。

哈,或许是因为放了暑假,许久没有上课,怀念课堂的氛围;或许是因为做了八个钟头的理科大题,想要转换一下心情;或许是高中以来一直没空读课外书让我心有戚戚,多少想要接触一些文学类作品;又或许纯粹是出于好奇……总之,我点开了它,抱着试试的心情看了起来。

这一系列公开课的风格与高中语文课截然不同。教授并不拘泥于某一课本,而是顺着思路,条分缕析,又能旁征博引,不时发表评论,尽管第一堂课讲的是“让许多高中生头疼”的鲁迅,但也并未让我感觉枯燥或费解。教授讲的普通话不是非常标准,但他字字铿锵有力,语速较慢,给了听众充分的理解思考时间。视频迅速吸引了我。

如今回想,高一时期,身在创新班的我,多少出于从众心理,选择了“物化生”这一新高考中的“纯理科”组合,成为了一个标准的理科女生。浙江选考中,物理化学都不好考,课程难度大,选考人数少。我因这一选课组合,多次被朋友开玩笑说是“修炼铁头功”。那时的我绝对想不到,一年后的自己会进入北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何以放弃物化生的高地,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投入了中文系的怀抱?我想,那一次奇妙的邂逅,正是我在冥冥之中与中文系定下的缘分吧!

亲历:  一段难忘的时光

一个月后,因有幸获得参与北京大学暑期学堂的机会,我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开往首都的高铁,来到了这个无数学子心向往之的百年校园。

直到走近那古色古香的校门,看到匾额上苍劲有力的校名,我还有点不真实感。那时候我在母校学业表现平平,进入北大,于我似一个疯狂的美梦。但几天之中,北大以她兼容并包的思想传统包容了我,以她清新美丽的校园风光吸引了我,以她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征服了我。

疯狂就疯狂吧,谁不能做梦呢?那个夏天,我暗下决心:就算“考进北大”是一场无果的梦幻,一次艰辛酸涩而并不轰轰烈烈的单相思,我也愿怀着这个梦,踏踏实实地,毅然无悔地走完高中曲折的路,且看那路将引我到何方!

奋战:  不热爱不是不努力的理由

对于“物化生”这理科老三门,我一直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回忆我与理科的爱恨情仇,心中五味杂陈。

高一时,我资历尚浅,懵懂无知,对于学习生涯和人生未来没有长远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从众的时候多于清醒思考决策的时候。选择“物化生”组合,大抵是因为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的选课组合,跟着大家走一条路,总不会错。

那么,要说我喜欢文科,讨厌理科吗?绝不是这样的!从小我就是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无论什么新知识,我都愿意去了解、去学习。当然,物理长至半张A4纸的大题、化学细碎冗杂的知识点、生物背课本般的复习方法,有时也会让我疲倦;但在研究运动的奥妙、深入微观的领域、诠释生命的真谛时,我一样是快乐的。

新学期开始,我要面临的是一月份的选考+英语考试,又不可弃数学语文不学。六门齐上,学习节奏快,时间紧,任务重。幸而我在这一学期终于探索出了行之有效、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紧跟老师的复习流程,认真完成作业,工工整整地整理错题,精致整洁、排版有序的错题本宛如一本手抄的参考资料书;我争分夺秒毫不松懈,吃饭排队的时间都抓着单词本不放;我把一套一套资料题目消化吸收后,重新建立自己的体系,绘出自己的思维导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月选考,我成功地过掉了物理、生物和英语,减轻了不少负担,得以在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全力以赴地学习其余科目。

我想,现在正在高中努力学习的同学们,肯定也有人对未来迷茫、对选课选择后悔、对学习科目提不起兴趣。但我想说,不热爱不是不努力的理由。各种学科知识本来就是融会贯通的,所谓政史地、物化生,还不是人为规划出的学科界限?你不要被那条界线框住,你要在广阔无边的知识世界里自由地发展自我;你不要被日复一日的乏味脑力劳动消磨掉热情和毅力,你要始终有着赤子初睁眼看世界的好奇与渴求。

重要的不是选择了什么科目,而是你能否在这三年中培养出出色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高度的自律性。再者,高中的知识并不是无底无边的,即使一开始学习吃力,颇有坎坷,成绩未见起色,但只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没有理由学不好!就算是没有特殊热爱的科目,照样可以学得好!

圆梦:  无悔的选择,高远的天空

疫情,延迟开学,网课,高考,都像一场梦一般过去了……

彼时的我,因那个公开课系列的契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很快了解到,中文系可不只是舞文弄墨、风花雪月,不只是游子的吟哦和诗人的浪漫;中文系也并不以培养作家为主要目标。它可以融古贯今,也可以细入微毫。大到历史的浩荡进程,文明的有力脉搏,小到遣词造句,民俗方言,都是它研究的对象。涵盖面既广,当然也有它的辛劳与枯燥,也有我毫无兴趣的方向。可是,我细细反思,发现我还是喜欢它。我入手了一些二手的大学课本,抽空看了一些书。越是接触,它越是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呈现出惊人的深广度。或许有人的地方就有语言文学存在,它更像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因此,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令人欲罢不能。

备战高考期间,迫于学习压力,自然没有时间对此深入研究。高考结束之后,我终于可以“放飞自我”——自由地去做我想做的事情了。

或许有些令人奇怪,高考结束的第一天晚上,我做了两件事:拥抱父母;打开一本崭新的日记本,写下我的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也是未来的人生规划。

这是一份迟到了整整三年的规划,这是对整整三年时光的反思。

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在那博雅塔,未名湖,在那享誉中外的院系……

我的热爱是如此执着。如果不能去到那里,在哪都成了一种将就。我是个苦恋的人在单相思,我这么自嘲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又或是命运护佑,圆我疯狂的梦。在高考中我发挥超常,考出了我从来没有考到的好成绩。我得以在一批次被我最最心爱的中文系录取。

在高中最辛苦的学习时光里,我曾以这样的设想安慰自己:再坚持一下,等高考结束,我要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刷剧,我要去旅行去唱歌去吃喝玩乐,我要日夜颠倒“醉生梦死”弥补我没有放肆玩过的青春。

但当这个本该放肆的假期真正到来时,我没有做一件放肆的事情。

我安安静静地读书,一个又一个白天黑夜,在书店与图书馆中徜徉书海,乐此不疲;我每天六点自然醒,十点必熄灯,仿佛三年在镇中的规律生活给我打上了消磨不掉的烙印,形成了我无法动摇的习惯。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