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心理教师 郭丽娜
案例:高三开学虽然刚一个多月,可小刚的妈妈对孩子的学习状态已经忍无可忍。为了让孩子心无旁骛地学习,小刚妈妈将家都搬到了学校附近,并且和公司提出停职一年在家陪考的请求。
面对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这位妈妈显得异常焦虑,生怕自己哪里考虑不周耽误孩子。为了避免错过各种信息,小刚妈妈加入各类微信群关注信息。每天晚上孩子回来,妈妈就想了解他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有没有自己能够帮上忙的。一开始小刚还向妈妈汇报,后来小刚妈妈明显感到孩子不耐烦,吃完晚饭就回到自己卧室了。妈妈还是不放心,端着苹果想和孩子聊一聊,却发现他拿着手机没有学习。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全心付出,每天早起准备早餐,晚上孩子几点睡觉她就陪到几点。孩子不光不领情,竟然还浪费时间玩游戏。“按照这样的学习状态,哪能考上大学呢?”妈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担心孩子的学业。
分析:部分父母在孩子高三阶段选择放弃工作陪考,希望付出百倍努力助力孩子备考。这种方式不可全盘效仿。陪考对于一些孩子适用,但对于部分孩子会带来内心的压力,担心家人因为自己放弃太多,反而影响备考。
父母是否需要全职陪考,要与孩子商量。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即使工作,父母也可以通过给孩子树立学习和工作的榜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从而也减少对高三生的过度关注。
还有部分父母把高考升学看作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高三的任务就是学习,不需要操心其他事情,拒绝孩子将时间浪费在别的事情上,因此父母当起了“监工”,频繁地想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甚至在孩子学习间隙“巧用”送水果的方式看孩子是否在认真备考。事实上只让孩子学习的想法不适应多元发展社会的需求,与孩子全面而个性成长的理念相冲突,很容易导致孩子认为父母不信任、不理解自己而引发矛盾。
父母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孩子,可以协助孩子合理安排好学习与生活,但不能是孩子高考的指挥者,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需求和特点,将未满足的愿望无理由地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不给孩子空间,因过度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窒息、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备考,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能有自己放松的方式。
因此,高三父母陪考需有“方”。
措施:一、不光提供物质保障,更要做好精神陪伴
面临高考,有些父母比孩子还要焦虑,从每日三餐到穿着、从作息安排到生活、从家庭环境改善到文具购买,生怕在某个方面考虑不周而影响孩子备考。当然,必要的后勤保障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分散精力专心备考,提供便利争取更多复习时间。但是不必过度,在提供物质帮助的时候,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不以此给孩子带来压力,更不能以此作为要挟孩子学习的理由。除了日常的物质需求,高三备考路上精神陪伴不可或缺。高三生学业压力较大,如果父母能给孩子营造更多交谈、沟通的机会,不仅仅只是关心学习成绩,更能让他放松心态。父母在做决定前,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地给予精神陪伴和精准的同感共情,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更能全力以赴。
二、不光教育,更要率先垂范
1.做行为示范者
孩子备考期间,父母可以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如何在面临焦虑情绪状况下积极备考、如何用自己的努力换得理想的达成、如何面临困难时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用自身的行为引领孩子成长。父母要尽量避免打牌、玩手机、应酬等影响孩子备考,可以与孩子共同学习、努力,孩子会感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示范并作为榜样学习。
2.做情绪示范者
当然,父母也尽可能不要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更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当父母面对高考保持平常心时,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考试结果,以更加轻松宽容的姿态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在面临重要事件时的态度,更加感受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感受到积极情绪的感染及消极情绪的自控。
3.做身体锻炼榜样
高考不仅只是拼知识,更是拼毅力和体力。作为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处理,不只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更可以与孩子共同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增强体质,如打球、跑步、游泳、跳绳等,让孩子在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坚持的乐趣,感受到家人共同陪伴的温馨。
三、不光敦促,更要规划引领
父母作为过来人,有很多经验可以传授给孩子。虽然高三生已经成人,有较强的自律性和周密性,但是毕竟高考是孩子面临的一次大考,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嘴上强调让孩子好好学习,更可以在了解孩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前熟悉当年高等院校招生政策、院校专业设置、未来发展方向、上年度录取分数情况等,对政策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孩子兴趣、性格、能力、学业水平等,协助孩子做好后期志愿方向的拟定;针对孩子每次模拟考试,与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协助孩子做好目标规划与制定,有的放矢地备考,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