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卉) 毕业几个月后没能就业怎么办?因为疫情原因导致企业快要撑不下去了,如何寻求帮助?上周,北京市首次公共就业服务竞赛决赛在北京广播大厦举办,32名选手现场比拼专业技能。
“我是专科学历,成绩不错,学的也是热门专业,就想找一份离家近、月薪6000元以上、工作环境不错的工作,但是一直未能如愿。”比赛一开始,几名决赛选手先通过服务案例情景再现环节,为一名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他们有的给这名“毕业生”进行性格测试,帮助她筛选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有的从她前几次求职失败的原因开始分析,找出她面试环节的不足并给出指导意见;有的通过自己考公务员的经历,指导她多尝试不同的求职途径……每名参赛选手都对这名“毕业生”进行了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传授求职经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台下专家以及扮演“毕业生”的人员负责给选手打分。
这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市范围内首次组织此类竞赛。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竞赛分为职业指导人员竞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竞赛。其中,职业指导人员竞赛面向全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中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侧重考核咨询与指导。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竞赛面向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社保所)从事公共就业服务的人员,侧重考核经办和服务。经过在线学习、在线答题,以及区级选拔和市级半决赛,共有32名选手进入市级决赛。决赛设有服务案例情景再现、擂台赛两个环节,最终16名选手分获两个项目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有机会代表北京市参加10月底举办的全国赛。本次竞赛还评选出优秀就业服务项目5个,优秀成果11个,优秀案例8个,优秀组织奖6个。
近年来,本市先后出台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政策措施,并以精准识别、精准指导、精准匹配、精准支持的“四个精准”服务理念在全国树立了典范。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不断线,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直面挑战、创新举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全面推动“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对保障本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京市已有333家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公众号、社区广播等多种渠道,开展政策宣传和就业帮扶。西城区广外街道“王君工作室”、大栅栏街道“D360就业服务体系”、石景山区八角街道“5A级就业创业航站楼”等已经成为首都就业服务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