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父母叮嘱孩子安排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1-06-13 期号:

北京市密云教研中心心理教研员 武金红

 

高考后,在等待成绩时,父母要督促孩子积极关注心理状态,张弛有度,安排好暑期生活。

 

案例1 考后彻底放松不可取

  高考结束了,松松和几个同学感觉终于解放了,觉得“考都考完了,爱咋地就咋地!”连着几日通宵达旦喝酒、唱歌、打游戏。终因身体撑不住,有的还住了院,等身体调整过来时,才开始担心高考成绩。经历了高度紧张的高考,这类考生特别想放松自己,暂时不想面对等待考试成绩的焦虑。

  【分析】松松和其同学的过度放松行为不可取,对身心健康没好处,在以往的报道中,个别考生还没等到成绩出来就因为透支身体而猝死。因此,这类考生父母要叮嘱孩子适度放松,保持身心健康。

 

案例2 平常心看待高考结果

  过度紧张型的林林考完后,即陷入深度焦虑之中。一会儿怀疑自己忘记填写机读卡信息,一会儿又怀疑自己落掉了题,有时候还怀疑某个简单题做错了。焦头烂额的她在等待成绩时,吃不下、睡不着,躲在家里不敢出去见人。

  【分析】过度焦虑在考前会受到学校、父母的高度重视,但高考结束后这个问题就容易被忽视。其实等待成绩、等待录取也是高考的一部分。因为高考考的不仅是分数。高考可以考查高三考生是否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否锻造了坚韧顽强的意志力,是否沉淀了自己的人生观,是否领悟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是否学会了勤奋求知,是否塑造了乐观上进的心态,是否能够面对人生的挫折与挑战。这些财富,都不是分数能够代替的。因此,高考后父母不要仅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要鼓励孩子,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肯定孩子、接纳孩子。即使孩子这次真的失败,那也将是下一次成功的铺路石。

 

案例3 暑期兼职积累社会经验

  高考后,小梅和几位同学迫不及待去超市做起了短期销售。问其原因,小梅说,18岁以前一直忙着学习,花父母的钱,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体验一下自己挣钱的感觉了。通过短期打工,既了解了父母的辛苦,又可体验一下成人的感觉,还可让父母少掏一点零花钱给自己。一举三得,为之快乐。

  【分析】大多数考生高三前在父母身边长大,有什么事情都靠父母帮助解决,升入大学后他们开始了住宿生活,很多事情都要自己独立面对。父母要支持孩子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可利用假期给自己增加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己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4 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

  别具一格的密云二中学生社团“绿援社”第一届社长元元高考完第二天就开始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原来,在高一时,她创立“绿援社”的初衷是“环保助学,放飞梦想”,她和社员们将社会实践、回收废弃物品赚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高三忙于学习,考完后她就和社员们一起开始了环保助学的社会实践。在同学的不解中,元元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正在做什么,虽然很累,但是看到他们资助的失学娃脸上绽放出笑容,心里就甜甜的。

  【分析】元元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将惠及她的一生。父母要鼓励孩子学会为自己的生命找个幸福的支点,让世界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充满阳光。

  高考后,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张弛有度,适当放松。让孩子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学会梳理自己的人生,学会调整成绩观念,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