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大二学生 张 羲
高考前几天,是一个调整节奏的时机,目的在于调整心态、适应变化。
我的“一模”、“二模”成绩都还不错,对于报考的学校心里也有一定的把握。尽管如此,到高考的关头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骗人的。知识点和错题是以前陆续整理的,缺少完整的时间看,考前几天恰好是个机会。那段时间,我选择用整块时间进行单科复习,上午一门、下午一门、晚上一门,个人认为单科复习时间不宜过短,否则不容易进入状态。
平日里保持笔记的整齐有助于日后的复习,做过、看懂的题要果断放一边。有时候会遇到以前老师讲明白了或自己想明白的题突然不懂了,越想越急,这时候要把它放到一边,继续做其他部分,这样能缓和一下情绪。
上面的复习更适用于理科这种相对灵活的科目。对于语文的复习,除了该背的课文、该看的语基、错题外,每天要保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候要注意的是,题目一定要权威,例如往年试题之类的,不要让错误的答案和分析误导了你长期以来训练出的思维。作文部分,还是要温习以前积累下来的素材,而不是看素材书。高二时就吃过那样的亏,考试时紧张想不到好素材,后来发现,在杂志上看到的故事为写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实在不想复习时翻一翻类似《读者》、《格言》之类的杂志,既能放松心情又能为作文服务。英语的情况也差不多。文综复习重要的是对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答题技巧的掌握,高考前认真看书或自己总结材料是必要的。
考前倒数第二天,学校通知我去领准考证。于是,我顺便带着薄薄的几页复习材料去找老师答疑。这里的问题已经是精简过的了,是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有答疑的必要。对于一些题目,小的争议就忽略掉,最后时刻宏观和细心同样重要。
最后一天,不再拿着成堆的练习册、课本和卷子,而是每科几张纸或一小本来复习。踏踏实实、不紧不慢地看完,早点睡觉,第二天安心上考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