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一中学教师 肖艳丽
不贪多求新、按科目安排学习、备考要一如既往……
随着志愿填报的结束,考生进入最后的冲刺时期,科学规划高考前的复习,对于取得满意的高考成绩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建议考生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自我规划与调整。
稳中求升 以正确策略赢得高考
考前20天的复习策略应以“落实基础知识,稳定中档题,巩固优势”为主,复习内容切不可贪多求新。考生可以一个区县的大考试卷为主体,搭建各学科知识框架,寻找知识漏洞,寻找可以突破的知识盲点,以巩固优势、弥补不足,在稳固已有复习成果中获得提升。
规律作息 以科学规划迎接高考
考前20天,是考生进入调整考试状态的最佳时期,规律的作息安排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在制订考前作息计划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每科考试时长安排学习单元,每单元只安排一科学习,以保证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科目上;其次,单元学习要严格按照考试要求进行,中途不喝水、不吃东西、不上厕所等;最后,在每个学习单元前40分钟安排一个预热时间,时长为20至30分钟,如背诵语文课文、外语单词等,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头脑逐渐兴奋,将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学习中来。考前除了要有规律地学习外,还要合理安排休息,遵循两个“不晚于”,即不晚于6点半起床和不晚于23点休息,两个“保证”,即保证半小时午休和晚饭后半小时散步。科学作息既可以让考生休整身心,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松紧适度 以良好心态面对高考
“二模”结束后,考生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有提前放松者,认为成绩基本确定,无须再继续努力。也有放弃者,认为成绩不可能提高,准备来年再战。此外,还有无所适从者,紧张焦虑,想静心学习而无法沉静。前两种心态是高考的大忌,过于放松会让考生错过最佳巩固期,在高考中易出现低级失误;过早放弃会让考生失掉最后的斗志,导致最终高考失败。只有不放弃才能创造奇迹。第三种心态的考生可以主动寻求老师帮助,通过倾诉,一方面可以减轻压力、减轻焦虑,另一方面有助于认识自我,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言之,考生在考前备考要一如既往,既不可过松,也不可过紧,适度紧张会让考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只要高考没有结束,考生仍需努力。
相信合理的安排、扎实的复习能够让考生充满力量与自信。适当的压力、适度的紧张能够让考生内心洋溢斗志与乐观心态。考生只要内心有志在必得的信念,就会取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