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轻松的状元

发布时间:2011-03-28 期号:

吴根洲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发展得十分严密。士子要经过多年的考场历练,才有可能金榜题名,高中三甲。但是,其中有一个人却没有经历前面的层层关卡,只参加了最后的殿试就轻松考取了状元,他就是江苏常熟人翁曾源。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若要考中状元首先要参加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院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每三年要参加一次岁试,若要想继续上升,还要参加三年一次的科试,在科试中位列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前几名才有资格参加全省统一的乡试。乡试三年考一次,考中的称为举人。如果没有考中,还要定期参加岁试、科试,才能参加下一次的乡试。举人可以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这是一次面向全国举人的选拔考试,考中的人称为贡士,若没有考中可以直接参加下一次会试。贡士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因此,清代的状元几乎都是经历了一次次炼狱般的考试才夺魁的。

  由于身患癫痫,翁曾源不能正常参加科举考试。尤其是乡试和会试均考三场,乡试是八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会试是三月的初九、十二、十五,每场考试的前一天入场,整整考一天后出场,然后接着就是下一场考试。一次考试下来就是九天,吃住均在考场。江南乡试的八月还是暑天,京城会试的三月还有春寒,对于一般士子而言尚且难熬,何况生活在官宦之家又身患重疾的翁曾源呢?但是,道光、咸丰年间,常熟翁氏家族是个名门望族。翁曾源的祖父翁心存在咸丰八年(1858年)升为体仁阁大学士,就是人们常说的宰相。翁曾源的父亲翁同书在咸丰八年(1858年)官拜安徽巡抚;三叔翁同爵在同治元年(1862年)升至盐运使;四叔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考中状元。

  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翁曾源没有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凭借祖父的官阶当上了监生。在明清时期,监生与通过科试的秀才都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明清时期的监生并不鲜见,但一般的荫监生也就止于此了。幸运的是,由于其祖父翁心存在同治元年(1862年)初被选为皇帝的师傅,推恩赏了翁曾源一个举人,即钦赐举人。这就省去了乡试这一关,可以直接参加会试。然而,更为幸运的是,祖父翁心存同治元年(1862年)病逝,第二年又赏给翁曾源一个贡士,这样他就不必参加会试而可以直接参加殿试了。接着,翁曾源在同治二年(1863年)的殿试中一举夺魁,这种情形在明清科场上可谓是幸运之至、绝无仅有。

  状元来得如此容易,在政治上又毫无建树,人们就认为翁曾源中状元完全是沾了祖宗的光。毫无疑问,若没有祖宗的余荫,翁曾源是不可能高中状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翁曾源没有学问。事实上,影响翁曾源科举与仕途的主要是疾病,而不是才华。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热衷功名,早年刻苦好学,能诗能文,工书善画。翁曾源是有才华的。关于此事,有两人的说法比较客观。一是他的叔父翁同龢。翁曾源考中状元后,翁同龢在日记中情不自禁地写道:“曾源侄近年为病所苦,深虑不能成名。今邀先人余荫,得与廷试,从容挥洒而出,意者其有天佑乎?得报,源侄得一甲第一名,悲喜交集,涕泪满面。”可见翁曾源考中状元主要是邀“先人余荫”,但“从容挥洒而出”又刻画了翁曾源的应试状态。二是晚清大学问家俞樾。俞樾有挽翁曾源的对联:“三秋桂、三春杏,皆从天上颁来,只独占鳌头顶上;文端孙、文勤子,何以山中归卧,竟长辞绿野堂前。”乡试在八月桂子瓢香季节,会试在三月红杏闹春之际,前联意思是说殊荣临身,从天直接降下一个钦赐举人、贡士;祖父谥号文端,父亲谥号文勤,后联意思是说大魁之后,翁曾源拿到一个翰林修撰就碍于病疾归隐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