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教授捐十万助贫困学子

发布时间:2009-03-04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4岁教授王洪星的家,1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张掉了漆的圆形餐桌,一米多长的布沙发已用了10多年。在狭小的书房里,陈旧的书柜中整齐地码满了书籍。
  与他勤俭节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他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10万元钱,设立了“王洪星扶贫助困金”,资助北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子,在耄耋之年点燃了爱的明灯。
  从农家子弟到大学教授,王洪星老先生对穷人孩子学习的艰辛深有体会。
  他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农村,家境贫困,兄弟姐妹9人。少年王洪星和千千万万农家子弟一样,做过考大学“跳农门”的梦。当时,家乡教育特别落后,没有黑板,老师用黑木炭在土墙上写字教课。“没有专门上课的教室,一座破土庙,几张桌子,学生坐在土炕上听课。”
  “我能接受高等教育,离不开家乡父老的帮忙。”王洪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乡亲的帮助下,顺利上了大学。当时王氏家族祠堂成立一个教育基金,考上大学的王氏子弟会得到相应的资助。1936年,考入天津北洋工学院的王洪星,靠着家人借的500元钱和王氏教育基金资助的500元,他才顺利毕业。
  报答家乡父老成为王洪星一生的愿望。童年的艰苦学习环境一直铭记在心中,他一直挂念着家乡的小学,想给家乡小学多买些图书,增加些体育设施,扩建校舍和置办教具。
  1989年,家乡来信,说小学教学楼比较破旧,需要维修,当时月工资只有200多元的王洪星,向家乡小学捐助了1000元钱。后来,他坚持从自己每月工资和退休金里省出一部分钱,日积月累地积攒出了10万元。
  “学校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挣钱致富的地方,我只能靠节俭多积累些钱。”王洪星说。
  “我老早就想资助家乡小学,但苦于一直没联系到人。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就想把原本打算资助小学的10万元钱成立一个基金会,资助贫困生。”
  去年6月4日,对王洪星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简朴的居所里,他签署了捐赠协议书,捐出10万元成立“王洪星扶贫助困金”。
  王洪星的孩子们都很支持他的决定。他开心地说,听说他要捐钱作为助学金,子女们也从美国寄钱给灾区。
  王洪星对受助的贫困学子说:“你们对我没有任何义务,我只是给了一点点帮助,你们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相对于以前我处的那个时代,你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师资、设备都更好了,要抓住时机,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2月23日,王洪星收到一份很有意义的礼物。
  受王洪星资助的北航美术专业学子卢瑞娜,特意制作了一幅壁画,表示对老先生的感恩之情。她说,王爷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让她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她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
  卢瑞娜只是受到王洪星资助的首批4名学生中的一员。她和其他受助学生一样都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他们感受到王洪星教授的一片爱心,以感恩的心发奋学习,回报社会。
  在北航机械学院大二学生冯丹眼里,王洪星是个生活俭朴、有大爱的老人。每个月生活费只花300元的小冯,从“王洪星扶贫助困金”获得3000元资助后非常感激,她计划把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当生活费,减轻家里负担,一部分留作毕业找工作用。
  “王老生活非常节约,不计利益得失,这种淡泊名利的品德深深影响和感动着我们。”为了感谢王老,冯丹多次去看望王洪星,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王洪星不是一个有钱人,但他又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他用毕生积蓄建立了“扶贫助困金”,用无私的爱心照亮了贫困学子的前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