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异域文化 你做好准备了吗?

发布时间:2009-11-25 期号:
  很多学生在收到留学签证后,就开始兴奋地整理行囊,开始了对全新世界的憧憬。而比准备物品更重要的对文化差异的心理准备却被很多人忽视。
  留学生初到国外生活,往往要经过6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很多家长把孩子早早送出国,希望他们在国外接受系统教育。孰不知,年龄越小的学生越缺乏自制力,给他们的异国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在兴奋期过后,种种的不习惯容易使留学生不安与彷徨。以前的“小皇帝”和“小公主”突然失去了父母关怀的臂膀。从问路、落脚、安家到买电话卡、开银行账户,从入学、注册、选课到和老师说第一句话,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安排,给自己鼓励和信心。留学生同时会体会到思想撞击,而文化冲突就是思想撞击的根源。
东西方文化的撞击
  我国的学校教育强调社会和集体利益。中国学生从小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对于集体的认同感多在个人之上。人们常常习惯于忽视个人感受和喜好,关注大众行为取向和他人价值观。西方特别是欧美国家,强调个体价值,个体差异性容易受到社会接纳和尊重。但同时,社会也会对一些没有可取性的做法和思想过度包容。社会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是西方社会的普遍特征。中国学生在全新的环境里,需要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体会到自我的能量和价值,并在吸收知识和经验累积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思想创新,并将这种创新很好应用到学习上。
  中国留学生一般很礼貌和客气,愿意帮助他人,往往不要求回报,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比如有的同学虽然第二天要考试,但还会帮助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修改文章。这种在国内很提倡的做法,在外国人眼里是不可理解的。他们可能会误会是不是中国人不关心自己的考试。这就是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大多数亚洲国家都是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在同一背景下的共性群体之间,人们可以把话说得很含蓄和模糊,一个暗喻、一个手势就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人们通常“话里有话”,交流中注意弦外之音。而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这是不存在的。在低语境文化国家如美国和欧洲,人们说话很直接,一句话就是表达一句话的表层意思。遇到例子中的这种情况,只要直接说明自己明天要考试,提出可以改天帮助他们,也会被理解,不会让人不满。所以,一些要求或者想法只要合理,完全可以提出来。随着与外国人接触的深入,我们会慢慢适应这种很直接的表达方式,慢慢也会体会到这种沟通方式的好处。
在适应中接纳和传播
  对文化习惯的接纳也是在逐步了解中适应的。在澳洲生活的第一年,恰逢澳洲大选,当时陆克文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呼声。人们在餐桌上畅所欲言,评论政局,阐发政见。闲聊时,我无意间问一位好朋友她投谁的票了,没想到她突然板起脸,说不会告诉任何人。一位澳洲长者告诉我,虽然大家会对政治品头论足,但真正的选票内容是不会透露的。看来要真正了解国外的文化、行为习惯,还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
  当我们对异地的一切感到新奇的同时,很多当地人也会对我们和我们的国家产生好奇。留学期间,常有人针对一些媒体的报道向我核实,详细询问。我自然很骄傲大方地告诉他们实情,向他们宣传祖国的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等。他们通常会张大嘴巴说:“真的吗?”一些人听后,还表示一定找机会去中国走走看看。看到他们这样,我很是欣慰。
  中国留学生给西方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许多房东都喜欢把房子租给中国留学生,因为他们爱干净,经常主动打扫。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如尊老爱幼和勤劳洁净。
  走出国门,我们要用宽容的胸怀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一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做法,在国外就不被接受,而一些西方人的价值观也不被国内媒体认可。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多接触国外文化,逐步适应文化差异,会使留学生开阔眼界,更包容地看待社会现象,心态也会更加平和。
  我认为在前往异地留学之前,学生要把困难最大化,把信心最大化,才能在千里之外把自己的能力释放到最大。
(北京考试报实习生 赵桐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