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2009年的最后一天,迎着寒风,记者来到位于地坛公园北门对面的东城区教育考试中心。“考出学子士气,招来人间真情”等字幕在一楼大厅大屏幕上滚动播放。走进二层高招办,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将发给考生的“北京市2010年艺术特长生统测合格证”。
东城区高招办一共有3名工作人员,为全区5000多名高考生提供服务。在主管高招工作的东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庆新眼里,高招办是“小机关”,但服务内容广,对象多。他说,虽然高招办工作人员少,但他们为考生、家长服务的意识却很强。他们坚持一个“细”字,一切从考生利益出发。
每年一到4月,北京的高三考生和家长就开始四处打听各个招生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东城区的家长们却可以省不少心。东城区高招办有一个延续多年的老传统,在填报志愿前一个月左右就提前进入准备阶段。他们根据各院校招生计划及近3年报名、录取人数情况统计相关数据,并依据招生计划、报名人数,结合该区模拟考试成绩,划定模拟控制线,将相关数据公布在区考试中心网站上,方便考生填报志愿时参考。工作人员走学校、进社区为考生辅导志愿也已成为东城区高招办的工作惯例。近年来,教育考试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庆新、原高招办主任刘首华都亲自到中学和街道为考生及家长辅导志愿填报,讲解填报志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帮助考生合理、科学填报志愿。同时,高招办还为机关单位、外交部人员子女等举办专场志愿填报咨询会。填报志愿前十来天,工作人员每天要讲五六场,经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
王庆新说:“每当看到家长听完招生政策、志愿填报建议后那种满足的眼神,高招办工作人员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志愿填报辅导使不少考生受益。一位高考生差几分未被清华大学录取,二志愿被北京一所市属高校录取。上了半年学后,该考生和家长选择了退学复读。在第二年填报志愿时,该考生担心报考清华大学没有把握,想报考先前退学的那所市属院校。家长来到高招办咨询。高招办工作人员到该考生复读的学校了解其学习情况,知道他一年来学习比较稳定,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于是,工作人员帮他树立信心,并建议他克服心理障碍,鼓励他考清华。最终,这位考生顺利被清华录取。
虽然人数少,但东城区高招办工作人员却把活儿干得很细,让考生和家长省事省心。社会考生要到区高招办办理高考现场确认手续。考虑到大部分考生周六要上课,东城区高招办工作人员就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专门组织考生周日办理确认,并根据不同街道考生人数分时段安排,为考生节约时间。
为给考生解决实际困难,东城区高招办工作人员处处站在考生的角度做工作。2009年,该区有4名特殊考生参加高考,高招办经申请获批准后,设立了3个特殊考场。一位考生个子矮,高招办为其配备了特殊的课桌椅。一位考生高考前骨折,在考场已安排就绪的情况下,高招办特意安排考点校4位工作人员接送。2009年高考遇到大雨。考虑到考生去考场的路上会被淋湿,高招办就购买了纸巾下发到各考点,供考生使用。这一点滴都让考生感到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