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地上大学,上海是北京考生和家长的首选之一。上海被誉为东方明珠,GDP位列全国之首。上海还是中国的时尚之都,各种潮流多从这里发轫。最重要的,上海还是紧随北京之后的第二大教育中心,高校云集,名校林立。
上海有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9所大学进入“211工程”,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是“985”高校。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上海高校可以满足考生的各种报考层次需求,成为很多北京考生和家长向外地报考的首选。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从北京考到上海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上的细节也会对今年打算报考上海高校的考生有些借鉴意义。
来到上海 想留学
在采访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在上海求学的北京考生几乎都有出国打算。被采访的考生中,有10位是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学生,其中明确毕业后出国、正在准备考托福或雅思的就有8位。而2位正在读大一的新生也表示本科毕业后有出国的想法。
上海各高校纷纷把国际化办学提上日程,正在多渠道地联系与国外名校的交流合作项目。以复旦大学为例,本科生中有联合培养、出国游学、交流、实习等机会的本科生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出国比例约为15%到20%。
国际化办学的趋势无疑给北京生源提供了出国学习的良机。高校老师普遍反映,北京生源外语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比较适合出国学习。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宽裕,也能负担得起留学费用。
空气湿润 冬天冷
南方的冬天可能是北京考生报考上海高校的最大顾虑。确实,上海的冬天对于北方人来说比较难过。记者一行3月下旬来到上海,领略了晴、阴、雨3种天气。
刚到那天是阴天,从北京穿去的薄棉衣刚刚好。一位学生说,此前一天天气暖和得要穿夏天的衣服了。从第二天开始,连续两天都在下雨。雨滴时密时疏,淅淅沥沥一直不停,并伴有阵阵凉风。雨伞一定要质量好,否则一阵风就能吹坏。那两日天气预报气温5至8摄氏度,但是我们感觉像是零下。我们从北京带来的衣服明显不够,即使是习惯这种天气的上海学生穿着棉服也不能抵挡这种寒冷。一位北京女生告诉我们,冬天她和同学习惯了到寝室就赶紧抱着笔记本电脑进被窝“取暖”。第四天,天气转晴,雨后的空气沁人心脾,气温逐渐升高,在马路上又看到穿短袖衣服的行人了。
我们没有体验到上海最严寒的冬季,但从北京考生的叙述中可见一斑。他们说,因为年轻,身体适应得快,一个冬天下来基本就习惯了。当然,相对于北京,上海气候的优点是湿润。一位大二的女生说,她回到北京已经不习惯那种干燥的天气了。
出行花费 高北京
在上海,交通方面的花费要比北京高。公交车都带空调,最低票价两元。地铁票价3元起步。出租车起步价12元,3公里后每公里2.4元。
在上海采访的日子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海“的哥”的热情、诚恳。一名在复旦读书的北京女生告诉记者,初来上海,让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打车外出时,司机师傅多转了个弯,下车时主动退给她一块钱。这不是个例,记者恰巧碰到了同样的事情。那一天从徐家汇打车回杨浦,下车时我们正要按计价器上的价钱付费,没想到司机却说刚刚走错了一段路,坚持要退4元钱。每一次打车交钱时,司机都会对我们说声谢谢。上下班高峰时,他们会主动提醒客人这段路堵车。虽然有的司机上海口音很重,说起话来很急,但是他们确实在为乘客着想。
上海地铁四通八达,是出行最方便的选择。不过,第一次来上海坐地铁的人很容易“晕菜”。上海有10条轨道交通线路,覆盖徐汇、长宁、静安、黄浦、虹口、杨浦、闸北、普陀、卢湾9个中心城区和宝山、闵行、松江、嘉定、青浦等郊区以及浦东新区共15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世界第三。上海很多地铁站实行无人售票,出行前一定要准备好面值5元、10元、20元的纸钞,或是多带些硬币,以便节省购票时间。买票时,可以买一票通,也可以使用一卡通。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上海公交车站牌的名字与实际地点相差很远,如想去大柏树地铁站,一定要选择标注了地铁站站名的车乘坐,初到上海的人要事先问清楚。
饮食精美 价钱高
一名北京学生告诉记者:“在上海无论是去餐厅,还是路边小摊儿,都可以感受到食物的精美。”
上海菜汇聚了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上海人称之为苏帮菜、徽帮菜,而对本地风味,则称为本帮菜。上海小吃是来上海必尝的,小笼馒头、生煎包子、虾肉馄饨、酒酿圆子……名字就透出一股精细。
北京学生花在吃上的费用比较一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每月都在五六百元,比一些城市略高一点儿。在学校餐厅吃一顿饭一般在4元至6元。我们在几所学校餐厅看到,除了三四元的大众菜外,还有盖浇饭、面条、本地小吃、外地小吃、石锅拌饭、饭团等品种,各地学生均能在餐厅找到喜欢的口味。
如果想改善伙食打牙祭,学校内外都有很多适合学生消费的餐馆。一位北京学生介绍,上海人均二三十元这个档次的选择比北京丰富。每个学校周围都有“一条街”,集结了各种学生喜欢的餐馆、小商店,生活十分方便。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满大街的便利店。这些店都是24小时营业,方便了市民和学生。由于24小时运营成本高,价格会贵一些。如果选择大型超市,价格与北京一致。
跨校辅修 两阵营
很多北京学生都很推崇上海高校间流行的跨校辅修。假如你在上海财经大学上学,不但能去同济大学听著名的建筑方面的专业课,还可以去复旦大学听该校强项——新闻类专业课。在上海,这样的跨校辅修开展得有声有色。当然,由于高校在地理上形成了东北片和西南片两大阵营,因此跨校辅修也在阵营中展开。
在东北片高校中,合作办跨校辅修的学校包括复旦、同济、上财大、上外、上理工、水产、海事、电力、体院、杉达等10所高校。这些学校的在校生都可以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经考核合格,就可获得其他学校颁发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
而在西南片联合办跨校辅修的学校有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15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本科生可以跨校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第二专业,研究生也可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跨校选修课程一般以学期为单位开设,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2个,学分为2个。授课时间每学期为12周(含考试),从第4周开始至第15周结束,课程一般安排在周四晚上。
京派海派 互补充
采访中,北京学生们对记者说过,北京上学感觉安逸,而在上海上学节奏紧张。
上海大一、大二的学生大多6点半起床。很多上海高校在大一、大二安排了强制性锻炼,学生每学期要到操场晨跑15—20次,在各种体育场馆锻炼一定次数。学生们进场要刷卡,旁边有体育老师监督,谁也不能偷懒。
上海学生的务实也在时时刻刻感染着他们。从踏进大学校门起,他们就开始为自己的今后做打算了,或是为出国考虑苦学语言,或是为求职考虑努力考证。几乎每个在上海的学生对今后都有自己的考虑。这些离开父母怀抱的北京学生,不再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开始从不适应到喜欢上这座城市,也变得自立自主。每每提起北京学生,上海高校的老师总会感慨他们的多才多艺:学生会中有他们的身影,社团活动少不了他们。在异乡,他们在带去了京派文化的同时,也收获了展示美好人生的机会。
一位招生办老师认为,北京京城文化是北方文化的代表,而上海作为南方文化中心,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北京学生自幼受北京文化熏陶,在青年时期到上海求学,汲取海派文化的精髓。两种文化互相补充、融合,将使他们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