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0-03-24 期号: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
  前不久公布的国家教育未来十年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其根本意图是要为中小学生减负,以利于贯彻素质教育,培养个性化的优秀人才。
  个性化教育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践行着初级的个性化教育,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古今中外大凡科技、文明发达的时期,都是教育模式灵活、教育理念开放的时期。
  个性化教育呼唤减负。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评价体系相对单一,尽管近年来已在诸多领域有了显著进步,但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依然存在。老师为了升学,一再给学生加码,不论孩子什么性格,也不管他们往哪方面发展更适合。结果是在某些方面人才济济,许多领域又人才奇缺。这样的教育不仅禁锢了学生思想,也制约了社会发展。
  个性化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高校要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希望选择一些有特长的考生,为此采取了一些新的招生措施,如自主招生、中学校长推荐等方式。尽管这一切还在探索中,毕竟开了个好头,笔者期待能有更大进展,让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个性化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改变教学管理思路,下大力气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李蔚青)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