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还未踏入武大,就知道了这句流行语。晓春时节,雨后的清晨,我们抵达武大。
仰望校门口矗立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果把名字倒过来读,就变成了“学大汉,武立国”,同样意味深长、磅礴大气,这也是武大学子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之一。
步入正门,登上校园巴士,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凝重的建筑扑面而来。东湖之滨、珞珈山下满园苍翠,鸟语花香;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正因为它如画的风景,武大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中国最美丽的大学”。途中,偶然能瞥见在青翠林中读书的学子,让人心生羡慕。
不过,相对于秀丽的自然风光,武大人更愿意提及它古朴凝重的建筑。那厚厚的墙体与灵巧精致的飞檐,让整个校园弥漫着浓郁的古典美。每幢古朴的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历史,让身在其中的人们心中不自觉地生发几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责任感。
“樱花雨”中游武大
武大那条闻名遐迩的“樱花大道”上,樱花散落一地。我们没能赶上樱花盛开季节,不免有些遗憾。但驻足樱花树下,仰望之时,顿时心平气和,忘却繁杂,陶醉于自然的美好。在理学楼旁边的一间校园水吧里,北京籍学生秦璇翻出相机中拍摄的图片,让我们重温了樱花盛开时的美景。
每年3月中旬,武大都会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赏樱花。近200株樱花沿着300米长蜿蜒起伏的“樱花大道”盛开迎宾,烂漫的花朵将武大映成粉色。在灰墙碧瓦的映衬下,“樱花大道”洁白如雪、灿若云海,仿佛一条白玉飘带浮于半空。“一阵春风吹过,漫天就下起了‘樱花雨’,像在风中起舞的蝴蝶。”秦璇仍陶醉在当时的美景中。
午休时分,当我们来到古朴的理学楼时,教室中仍有很多学生在伏案自习。沿着老图书馆的台阶下来,老远就听见一阵喧闹声。“加油,加油!”宋卿体育馆内,信息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排球队战得正酣。
今年首设“弘毅学堂”
高知,一位秀丽的北京女孩儿。报考志愿前她没想过要出北京读书,后在家人的建议下报考了武大。如今她已是武大经济管理学院大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生活,她已深深爱上了这所大学。她说,在这里开阔了眼界,有了更远的规划。这正是这所百年名校校训中所倡导的“弘毅”精神——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武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招生组组长郭明磊介绍,从今年开始,学校设立“弘毅学堂”,在数学、化学、生物、物理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里,每个专业设一个。学堂有经费、师资保障,在课程设置上也有创新。学堂实行淘汰机制。设立学堂是学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武大的教学质量历来得到国际公认。早在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就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享有牛津优等生的地位。武大还被国际顶级期刊《商业杂志》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郭明磊说,据近几年统计,武大毕业生出国和考研、读研的比例超过50%。对于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据2009年统计数据,供需比达到1∶10左右。
转专业机会有两次
今年是新武汉大学组建10周年。2000年,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强强联合,综合实力更加雄厚。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武大经过117年的发展,已拥有36个学院、111个本科专业、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1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另外还有6个国家培育重点学科。
武大招生办主任吴奕介绍,百余年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学校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卓越的学术声望,无论是办学规模、水平,还是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都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11个学科门类。法学、哲学、新闻学、图书馆学、情报与档案管理、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生命科学、水利水电、测绘、遥感、口腔医学等诸多学科全国领先且具有国际影响。近几年,武大的经济学类、经济学基地班、法学、工商管理类等专业报考人数较多。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高考成绩以及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专业。
进校时没有读上理想专业的学生也不要着急。吴奕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转专业机会,一次在大一下学期,一次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可以通过武汉7所部属高校的联合办学,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也可以参加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选择喜欢的专业深造。
计划在京揽才145人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经历百余年风雨,武大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2010人、硕士研究生11659人、博士研究生6904人。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生源,武大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工作。北京是武大优秀生源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吴奕介绍,今年武大计划招收7900名,在北京公布的招生计划是145人。视报考情况,实际录取人数可能会追加。武大十分重视北京的招生工作。由于生源理想,学校已连续多年在京增加招生计划。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武大共录取北京考生853人,四年共增加招生计划353人,平均每年增加近90人。
武大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学生王雪音来自北京二中,她所在的中学当时有不少同学报考武大。现在她在武大校园经常能遇见高中同学。事实上,近年北京考生报考武大非常踊跃。吴奕说,文科生超过一本线上40分,理科生超过一本线上60分报考武大,被录取的希望较大。想要了解学校具体信息的考生和家长,可通过学校网站注册成为招生信息平台用户,校方会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的方式把各种招生信息发到用户手机上,录取之后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及时、方便。
北京考生学在武大
“大一时就有院士给我们讲课”
在武大校园见到袁桓时,他刚从学校交响乐团排练场忙完。这位瘦高个儿男孩是这个乐团的团长。中学就读于北京101中学的袁桓,现就读于武大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今年上大三。
经过3年的校园生活,袁桓已喜欢上了这里。他甚至给我们学起了地道的武汉俏皮话。雨后的校园里,空气格外清新,袁桓带着我们看遍了校园的代表性建筑。
袁桓说,他所在的专业师资很强。大一时,学校开设了“测绘学概论”课程,他惊奇地发现,讲课的居然是宁津生院士。“原先以为院士都忙于科研,没机会看到他们,没想到会给我们大一新生讲课。”此后,袁桓还聆听了李德仁等院士的课程。
袁桓说,当时来武大,是冲着这里有个好乐团来的,来了之后才发现武大给了他学习和爱好相结合的最好平台。从小就练习大管的袁桓本来想走艺术道路,但他计算机超好,又喜欢地理。经过再三考虑,他来武大读了最喜欢的专业,参加了最喜欢的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