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共情+表达=沟通

发布时间:2010-10-19 期号:

北京社科院应用心理中心特聘研究员  张放天


  孩子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亲子沟通都是必修之课。而沟通之难,恐怕孩子越大,很多家长越难把握。到了中考高考等重要阶段,亲子沟通就变得更难了。
  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位2010年高考家长的感言:“我对待上高中的儿子,基本上是旁观者,儿子回来给我唠叨学校的事情,考好考不好,他高兴或者难过,我也和他一起高兴或者难过,然后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听听他的想法罢了,路得他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但是在学业的整体规划方面,走哪条路,如何选择,大事的取舍方面,我发表意见,供他参考。”进入他的博客,知道他的孩子考入了清华大学。单从家长的这种亲子沟通方法来看,孩子考大学成功绝非偶然。
  关于沟通,其实究其原理,往往并不复杂。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我在亲子人生设计咨询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
  倾听+共情+表达=沟通
■ 倾听是沟通之首
  这位成功家长说:“儿子回来给我唠叨学校的事情,考好考不好……”。很明显,听是第一位的。
  哪怕是唠叨,哪怕是谈得不正确,哪怕是消极思想,哪怕是愤怒、抱怨等等。一个字,先“听”。听完整了,听清楚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什么很多孩子关闭了与家长沟通的大门,问题往往就出在“听”的环节上。
  有时候,单单倾听就够了。有时孩子的叙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当他有机会毫无保留地把负面的东西一吐为快之后,他的理智就会重新回归。家长并不需要做什么,孩子已经有能力去面对原先可能难以面对的问题了。

■ 共情是沟通之要
  “共情”简单地说,就是“同理心”,就是“人溺我溺”“人悲我悲”。
  这位成功家长说:“他高兴或者难过,我也和他一起高兴或者难过”。这就是共情。言外之意就是:是啊,我理解你,我懂你。更深一层意思就是,我接纳你的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

■ 表达是沟通之果
  在很多时候,不“表达”,沟通就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但“表达”一定要放在最后,否则就成了枯燥的“宣教”了,没有人愿意听,勉强去听也入不了心,起不到任何作用。
  有了前面“倾听”、“共情”两个环节的了解和铺垫,“表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家长的意见、想法、担忧、脆弱、紧张,都可以言简意赅地告诉孩子。有的家长问,痛苦和紧张也让正在紧张学习中的孩子知道吗?可家长不说,孩子就感觉不到吗?说了,家长和孩子反而会更能站在一条战线上,去共同面对前方的困难与坎坷。
  这位家长说:“大事的取舍方面,我发表我的意见,供他参考。”就是说,家长也要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只是参谋,孩子的人生最终要由他自己去面对。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