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郝 娜
人的一生,至多有两个50年。而在北京理工大学,一位75岁的老教授却将整整50年奉献给了学生,如今仍然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他,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的创建人张忠廉。
“周六一定不休息 周日休息不一定”
在光电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实验、学习和交流。每届学生进入光电基地时,都要写400字的自我介绍,张老师一一过目,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的每份作业,张老师也亲自批阅,并把其中优秀的集结成册,留给下一届的同学观摩学习。
由于白天上课,大部分学生晚上才会到实验基地学习,张忠廉几乎每天都从下午6点多工作到夜里12点。
“周六一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一定。”大家都这样描述张老师的工作状态。年迈的张忠廉曾因过度劳累两次晕倒在实验室里,经过抢救才化险为夷。与张忠廉一起工作多年的施正芳老师说,张老师毕竟年纪大了,前两天又发现血压有些高,七十多岁的人每晚工作到12点,大家看着都舍不得。
张老师带着学生跑旧货市场时,从来舍不得打车,一直坚持坐公交车。他还与旧货市场的老板砍价,经常以最低价拿货。学生们当时有些不理解,觉得张老师是一位大教授,怎么这么小气。张忠廉说:“做实验的费用都是国家出的,我们能省一些是一些。”听完张老师的这番话,学生们都对他肃然起敬,心生爱戴。而面对家庭困难的同学时,张老师却很“大方”,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给予帮助。在北京理工大学“我爱我师”的评选中,张忠廉总是高票当选。
个别学生犯懒,不按时上课,张老师就给他们算账。按一年的学费来算,学生们上一节课大概要交60块钱,这相当于一些家长上一天班挣的钱,如果同学们不好好上课,就等于妈妈白上了一天的班。每次想到张老师的这笔账,同学们都会被深深触动,从此再也没有人逃课了。
“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
张忠廉常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老师,老师教什么,怎么教,要问学生的意见。”每个学期制订教学计划之前,张老师都会找学生聊,倾听学生的需要,据此制定基地的教学内容。
张忠廉总结出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两个最佳结构”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即在建立最佳知识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最佳智能结构,在本科学习前期通过实验选修课,打好实践能力基础。后期则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切实做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候,同学们要搬着椅子来听张老师的课,像看戏加座一样。”一位老师指着阶梯教室的走道说:“过道里都坐满了人。”
10年间,从张忠廉的实验课堂上走出了418个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的学生,仅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内顶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就有35人次获得一等奖。很多从实验基地走出的学生担任了科研单位或企业里的科研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