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通讯员 王恩江
潜心教学 让学生通过仿真结果看到电路功能
“大学要培养具有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李哲英认为,大学教师的教研工作要紧扣前沿。
在硕士研究生陈婷婷眼里,李哲英的教学方式非常西方化。他在强调一门课程的专业背景、基本概念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特别注意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积累。
读研期间,陈婷婷上过李老师主讲的两门课。“李老师采用英语授课方式,一堂大课下来,他一句中文都不讲,锻炼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把握能力;李老师教学另一大特色是借助各种EDA软件对所讲的电路或所设计的电路做现场仿真,让学生通过仿真结果看到电路功能,用直观的方法让大家记住各种电路的功能和各类EDA工具的使用方法、适用领域等。”如今,陈婷婷已成为北京联大的一名青年教师,她践行并发展着李哲英的特色教学方式。
作为主管实验室的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李哲英总结出“实践、认识、应用”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提出本科教学四年“技术培养不断线”的教学计划。他还首倡“实验教学”概念,完善“实验教学”理念,打破按课程或课群建设教学实验室的传统方法,提出“以技术体系为目标、以高职称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实验室建设方针,每个实验室以一类工程技术为核心,从而为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李哲英重教研创新不重名利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师生。“2007年,我负责‘一种8-bit 单CPU 的SoC多功能评估系统’课题研发,李老师自始至终把握研发方向,提出创新要点,但是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填写发明人时,他却坚持不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位。”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青年教师许立群感慨地说。
对李哲英不是非常熟悉的师生,可能会有些“怕”他,这主要因为他在学术上要求严格,学生要想在他那里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而他带出来的研究生,很受社会欢迎。一位在李哲英眼里“比较差”的学生,毕业时,都有5家不错的单位向她伸出橄榄枝。
爱心育人 为学生垫付出国留学全部费用
在学生的眼中,李哲英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既是严师,更是慈父。
“教风严谨、博学创新”,学生陆明文觉得,李哲英老师上课别具一番风格:他知识渊博,把各门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课堂上注重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制作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动手,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没有烧过芯片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是李哲英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伴随他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他培养出了很多理论基础扎实、技术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在生活上,李哲英视学生为孩子,他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给了他们父亲般的温暖。
现在瑞典读博士的阮孝莉,是李哲英带的得意门生之一。阮孝莉说,李哲英担心她吃不好,就叮嘱学姐把每月的补助打到饭卡里。
研二结束时,找工作的压力难以避免。阮孝莉曾一度觉得郁闷与困惑。“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尊敬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李哲英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一句话,帮她解除了这个困惑。
家境困难学生更需要爱抚。李哲英在他们急需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曾经有一个家境贫寒而又勤奋好学的学生,为出国深造学费没着落而发愁。了解情况后,李哲英掏出自己的工资,为这位学生垫付了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帮助他完成远赴海外的学业。资助贫困生出国深造,这是李哲英的家常便饭。目前,他已资助了4位贫困生出国深造。
身为2009年“全国优秀教师”的李哲英,坚守创造世界与创造价值两大人生理念,精心育人,诲人不倦。1983年以来,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1500余人。
专心科研 给学生树立“超级敬业”教师形象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IEEE会员、铁道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DSP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一系列荣誉,得益于李哲英长期专心科研,团结协作取得的佳绩。
在师生眼中,李哲英对科研全身心投入,工作“超级敬业”。
“老师是个工作‘狂人’,无论是法定假日还是寒暑假,除了外出开会或者身体不适,他基本都在办公室工作。每天大约工作14小时,经常是我们没到,他已到了,我们下班了,他还在工作。”陈婷婷说,李哲英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是常事,等他想起来吃饭时已过了饭点几个小时。
作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李哲英主持了教育部科技重点研究项目“网络化”、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专用DSP器件研究”、横向课题“综合数字实验系统研究”、“SoC技术研究”、横向课题“300MHz低功耗ADC集成电路设计”等。
一直以来,李哲英将实践应用看作科研目标和方向。作为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李哲英还主持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远程电工电子实验系统、北联大-台湾掌宇公司新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建立了北京联合大学微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并与北京计算机一厂凯虹技术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成立了“北方通用电子仪器研发基地”。
辛勤的劳动为李哲英教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带领北京联合大学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2006年完成了多种处理器综合系统的研制工作,并获得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转化80万元资助,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已由台湾公司批量生产。2007年和2008年,他还分别完成了200MHzADC和数模混合SoC的设计、流片和测试。这是北京联合大学的标志性成果,标志着该校已完全掌握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并具备了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能力。去年,他的实验室还获得了北京市教委科技强教计划2009—2011首批高层次人才资助,资助金额为300万元。
为了更好地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李哲英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教育部、铁道部、北京市的教改项目,出版了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和教材近3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