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曹金良
初识 52名有个性的理科生
吕晓琳翻开两张塑封过的A4纸卡片。那是她今年生日的前一天,刚刚毕业的高三学生,每人为她写的一句话。王碧石写的是:“对您挚爱之情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赵恒写的是:“听您六年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轻松、欢快”;梁之桥写的是:“敬爱的妈妈,生日快乐”……在吕晓琳的眼里,学生们写的52种字迹,是52张伸手就可摸到的活泼笑脸。每个孩子的音容笑貌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2004年,吕晓琳成为一零一中学理科实验班的班主任。这个班里的孩子不简单,每个人都出类拔萃,而且拥有理科生严谨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吕晓琳说,和其他学生相比,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更加严谨,处理事情的方式更较真。如果没有让他们信服的能力,这些学生是不会真正服气的。
初一新生军训时,教官让学生站军姿,可有个学生认为这是体罚,而后与教官理论。这个学生侃侃而谈,从站军姿的目的说起,最后证明站军姿就是体罚,让教官哭笑不得。可这个学生严谨的思维,环环相扣的论述,也让教官找不到反驳的理由。最终,吕晓琳站在操场上和他“理论”,用更严谨的言语让这个学生信服。
吕晓琳说自己学理科出身,不太善于表达情感。可是每当聊起学生,她的眼睛里总是充满幸福的光芒。吕晓琳笑称:“孩子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和我一起度过的,我觉得自己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
6年里,吕晓琳从没在学校备过课,因为在校时间她的心思全在学生身上,随时处理学生间的各种事情。她的课总是带回家中备,每到夜深人静时,她都伏案在灯下。刚开始,孩子还小,吕晓琳晚上8点多要把孩子哄睡着,10点多起来备课,一直要忙到夜里两三点钟。这样的辛苦,她从未向学生们说起,因为在她眼里,每个学生都和自己的孩子一样。
成长 不同方式“收拾”不同学生
俗话说“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特别是这些认真、严谨的理科生,更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谈起孩子们,吕晓琳笑称:“每个学生我都有‘收拾’的办法。”在她眼里,教育不是把所有学生教成统一模式,而是去除不好的“枝蔓”,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说起来容易,但每“收拾”一个不同的学生,都是吕晓琳因材施教,潜心引路的体现。
小涤平时数学成绩在“高手如林”的班里并不突出,但有一次参加数学竞赛时发挥出色,获得北京市二等奖。获奖后的小涤自负起来,作业不按时交,吕晓琳询问时,他强调自己是在看书,没时间做作业。看在眼里的吕晓琳并未直接批评,而是把他“晾”了起来:平时上课不再找他回答问题,即使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也装作看不见。吕晓琳知道,这个男生为了表现自己,即使考虑不全面也会抢答,自己不找他,是为了让他听听别人的回答,知道还有人比他更强。事实证明,这个男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逐渐静下心来。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并未成熟的他们,需要不同的浇灌方式。由学生们推荐的团支部书记小孙,是一个聪明而有能力的女孩,但有一段时间,她却变得更关注自己,对自己有利的事才去做,没好处的事就极力推脱。高一时开奥运主题班会,她的创意非常优秀,但轮到具体落实需要出力时,她却推给了别人。吕晓琳没有和她正面接触,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收拾”她。
校运动会时,小孙报名参加了400米、800米跑,其实她的实力仅在体育特长生之下,获得第二名没问题。可即将比赛前,小孙却推说自己不舒服,想放弃比赛。吕晓琳说:“这是一个展示集体的机会,你可以不参加,但今后的活动也不会再麻烦你了。”此后,吕晓琳故意冷落她,集体活动需要出力时不再找她。吕晓琳知道,像她这样聪明而又敏感的孩子,知道老师为什么冷落她,由她自己体会比说教更有效。半年后,小孙主动找吕晓琳承认自己的自私观念。随后,小孙积极融入集体中,更加关心他人。班里定期组织到郊区孤儿院做志愿服务时,小孙总是积极参加。
“一模”成绩下来后,阳阳数学考了班级倒数第一,两眼中有着不知所措的茫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哭都没有眼泪了”。吕晓琳知道,这个时候,阳阳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一个午后,吕晓琳和他说:“你已经看到了最低谷,今后还有什么比这更坏的结果吗?只要你努力,一定能爬出这个低谷。”接下来的数场考试中,吕晓琳每次都站在阳阳身边,让他看到自己的鼓励和关注。高考时,阳阳以数学130分、总分617分的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大学。
收获 学生用温暖回报温暖
吕晓琳训起人来不留情,关心起学生细心体贴,学生们虽然不说什么,但都从心里真正佩服自己的班主任。都说理科生不擅言辞,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吕晓琳的尊敬和爱戴,却让吕晓琳心里留下永久的感动。
高一那年,吕晓琳累得住了院,而且还要手术。但是,就在住院后的第二天,她又偷偷从医院溜了出来,到班里给学生们上课。一进教室,吕晓琳就发现了异样:黑板已被学生们擦得一尘不染,讲桌上放着一杯泡好的茶,每个学生都安安静静地坐在位子上。看到吕晓琳进来,一个学生快步将一把椅子搬上讲台,全班用掌声让吕晓琳坐着讲课。
这节课,全班异常安静,所有的学生看着吕晓琳的眼睛都是亮亮的、润润的。按照平时的上课习惯,学生有心得时,会小声讨论,但今天的课上,即使有人小声讨论,也会被旁边的同学提醒。
随后几天就是学校的合唱比赛,学生们为了取得一个好名次,给住院的吕晓琳一个惊喜,每天排练都自己主动抽出业余时间完成。为了提高演唱水平,他们还用班费从中国音乐学院请来一位专业老师。最终,因为实力的差距只取得第四名,但一心想取得冠军献给吕晓琳的学生们,心里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他们拿出理科生较真的劲头儿,全班签名“上书”校长,罗列诸如“有裁判迟到、有裁判早退,因此打分不公;班里女生太少,所以声音没有别的班好听,不公平”等理由,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他们对吕晓琳的感情所感动。
说起52名学生今年的高考成绩,吕晓琳如数家珍。6年时间里,雷厉风行、做事果断、专业能力突出的吕晓琳,带着学生们一同成长。她说:“每个人都是我忘不了的记忆。”
6年的相处,很多细节会忘记,但每次回忆起点滴片段,都会让吕晓琳心里感到一阵温暖。吕晓琳说,做教师真的是个“良心活儿”。在学生成长的路上,能直陈他们的错误,和他们一起改正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入学时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没有好坏之分,最终的结果要看教师的努力。在这张白纸上,要用不同的技法、不同的笔墨,画出最适合这张纸的个性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