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良
重庆市委、市政府日前联手推动该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明文规定该市75万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不少于四个月的社会实践,其中一项规定:大学生要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一个月。
对于重庆市此项举措,笔者认为,这样的“三同”培养多多益善,值得大力提倡。“三同”虽然仅一个月,但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可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工作,培养他们与基层群众的“同心”意识。
“三同”培养大学生胸怀天下的抱负,让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李公明在《大学生的冷漠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直指当下部分大学生热情消退,变得冷漠、世俗,缺少本应有的人文关怀及对天下家国的一份担当。的确,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胸怀天下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把个人的成长放在国家发展洪流中,才是实现大学生人生抱负的正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看似普通的小事,但却能让大学生从校园投身田间,了解中国人数最多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对他们今后投身国家建设大有裨益。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是由最基层的群众来实现和体现的,不了解最基层的真实状况,建设国家的梦想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同”培养大学生贴近生活的朴实,让大学生向上攀登的同时不忘低头体恤基层群众的感情。曾几何时,社会反映当代大学生功利意识增强,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并非真正热心公益,而是积累“政治资本”;向往一夜成功,看不起从事基层工作的普通民众……实质上,高校和社会在大学生的成长中,不但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他们悲天悯人的温情。“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社会不需要仅具有高技能、“不食人间烟火”的冷漠人才,而是需要对基层群众心怀感情的爱心之士。艾青就曾满含深情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大学生与普通民众“三同”,给了他们真实触摸群众感情与生活的机会,对他们今后放下浮躁与功利具有重要意义。
“三同”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与普通群众的“同心”。重庆市出台的这项举措,为大学生既向上看也向下看提供了良好范例,其实质是培养大学生与国家发展、普通群众的“同心”。温家宝总理对大学生说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其实,只有具备了“同心”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向上关心国家大事、胸怀天下大业,又能向下体恤民情,成为群众欢迎的人才。
教考时评栏欢迎读者来稿。请注意导向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千字以内。来稿请寄:
E-mail:zongbianshi@bjeea.cn
热线电话:8283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