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晗
日前,来自首都30多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齐聚交大,发起无偿献血倡议并踊跃参与。数据显示,正是大学生用自己的热血,撑起了首都血液库存量的半壁江山。大学生踊跃参与,不但为面临血荒的全国医疗行业雪中送炭,更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树立了榜样,正是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温暖了这个冬天。
大学生踊跃参加无偿献血,体现了公民主体意识的自觉。献血车开进大学校园早已不是新闻,而大学生排队参加无偿献血,也早已成为校园里并不陌生的场景。然而,就我国的献血制度的历史来说,无偿献血仍然年轻。1998年,《献血法》才正式开始执行,而随着2006年《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的废止,我市血库对完全自愿无偿献血更为依赖。无偿献血政策的提出与深入实施,无疑对社会良心提出了严峻的考量,而这一时刻,大学生们走在了时代进步的前列。他们奉献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满腔热血,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良知,一名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公民责任感。
大学生踊跃参加无偿献血,体现了教育文明的进步。无偿献血,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大学生踊跃献血,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教育不只停留在文化课程上,而是渗透到道德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同样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迈入了实践领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耳熟能详的道德教谕,已经从书本中渗入那些献血大学生的血脉中。大学生的道德风范,不是靠学识体现,更不是靠成绩体现,而是在他们的行动中体现,有时甚至是在他们的热血中体现。对于每一个参与献血的大学生来说,服务社会,奉献他人,早已不是将来的使命,更是他们当下的作为。
大学生踊跃参加无偿献血,为提升社会风气做出了表率。每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汇聚成爱的河流却可以汹涌磅礴。一名大学生挽起袖子,可能会让千百名大学生伸出胳膊;而这种温度又会从学生传递到教师,乃至各行各业的人们。北交大一位博士10年无偿献血29次,清华200名学子集体献血……这样的无私大爱足以让观者动容,足以感召那些还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初冬,天气已开始转凉,但在血袋中流淌的每一滴鲜血却都是滚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