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也许还有人常常挂在嘴上。它总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甚至还带有讥讪的意味。
与“变态”相类似的一个词——“正态”,时下也在校园中流行起来。老师也许不明白“正态”的特殊的含义。但是,学生们却十分清楚。在学生们的眼中,“正态”其实变成了跟“变态”一样令人生厌的东西。
每当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公布后,得了84分的同学旁边总有人安慰,“你肯定是被‘正态’了。”还有的同学对别人振振有词地说,“我又被某某‘正态’了。”换言之,在学生眼中,“正态”变成了任课教师为了寻求考试分数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而故意做手脚,将一些本来为85分(优秀)的成绩改判为了84分(良好)。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刻板,致使一些老师不得不如此。事实上,如果某班试卷分数优秀率(85分以上)超出了学校规定的20%,那么老师通过电脑登陆成绩时就无法完成,系统要求任课老师必须修改成绩后再登陆。一些老师无奈只好“正态”,从而出现了许多84、83等接近优秀的临界分数。
第二,分数高低是评定奖学金和影响学生能否出国留学、选干、求职、入党等有关学生人生大事的重要依据。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不乐观的现实面前,老师其实尽可能地“就高不就低”,以便学生将来能找一个好的工作。但不可能人人都获得优秀分数,于是老师们便会给出许多的临界优秀的分数。但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提倡还需要深思。
第三,一些学生的酸葡萄心理在作怪。我们不排除84分、83分中,有一部分分数是被老师“正态”的,但并不是所有84分、83分都是“正态”的结果。应该说,绝大部分分数本来就是真实的、可信的。但是一些学生为了给自己或给别人找个考试未达优秀的理由,往往会以“正态”来安慰。换言之,只要学生看到自己或别人的分数是84分、83分,就断定是被“正态”了。这样,就助长了“正态”一词的使用频率,加重了对“正态”一事的负面理解或误解。
“正态”至少有三害:一是加深了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之间的矛盾,二是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误解和对立,三是会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下滑。
笔者认为,三方必须同时用力让“正态”不在,回归本原。首先,教学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更为合理、客观的优秀率衡量指标。其实,教师人人心中有杆秤。我们应该考虑到,一届一届的学生素质有差异,一班一班的学生之间有差别,那么,分数的优秀率就应该有变动,而不是一个永恒的模式。其次,教师本人更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无愧于“师者,人之模范”的称号。在教学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命题、阅卷等教学环节上,要更加科学、公平、公正。最后,学生们更要真正树立起渴求新知、尊重老师的理念,放平自己的心态,从自身找出不能达到优秀的原因,切莫总是盲目地认为被老师“正态”了。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宣传部副部长 张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