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潮如织的繁华街道……谈起北京,人们心中的景象仿佛总与“日新月异”有关。而在这座正快速发展的城市里,东城职工大学(原崇文职大)的 一群学生则把镜头对准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北京。他们手拿单反,走街串巷,用影像述说北京人心中那个正在悄然改变又似乎不曾改变的旧事城南。
上周六,一场名为《老北京 新东城》的摄影展在三里屯SOHO佳能摄影乐天地举办。此次参展作品来自东城职大摄影专业成教生的一次影像教学实践。这里展出的一张张照片,乍看只是对南城胡同百姓生活的简单记录,然而只需驻留片刻,便能在每一幅作品中发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捕捉生活的瞬间
参观展览过程中,一张拍摄胡同手绘宣传画的照片引起人们的注意。画的左侧是一张雷锋的图像,右侧则是小孩子学雷锋做好事的漫画。
照片作者李昂介绍,从这幅作品里可以发现,在公共传播手段如此发达的现代北京,胡同手绘壁画这样的社区工作宣传手段在一些街道沿袭至今,大大的雷锋像让时光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最令李昂得意的地方是,拍摄这张照片时,他恰好将宣传画旁两个孩子模仿漫画中人物动作的瞬间“捕捉”了下来,从而让手绘壁画的文化内涵有了更生动的展现。
在正式进学校学习摄影之前,李昂就是一名摄影工作者。工作时,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他经常让人帮忙摆拍。而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他掌握了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取景构图,如何把握好拍摄的时机,因此摆脱了摆拍带来的生硬感,从而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更真实,内涵更丰富。
影像诠释城南文化
此次展览中,像李昂这样展示城南百姓生活的摄影作品并不少见。
东城职大学生王彤彤在琉璃厂街道拍下了一位父亲带着年幼女儿遛弯儿的场景。初春时节,这位父亲身着大衣,脚踩人字拖,一副普通劳动者的打扮;身边的女儿则衣着鲜艳,还戴着头饰。王彤彤说,即便是生活简朴的百姓,也要把自己的孩子打扮成天使。父亲点烟的寻常动作与女儿喝着饮料的幸福表情相得益彰,流露出百姓人家的生活气息。
国际摄影爱好者协会主席叶梓认为,摄影能培养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美感。此次影展作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摄影艺术的价值。
对于学生对南城胡同史地学术价值的挖掘,摄影史专家陈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次很多作品留意到了南城传统商业文化和移民文化。比如一幅拍摄于鹞儿胡同街角的照片,展示了俗语“拐弯抹角”在北京史地文化中的含义来源,也就是将街角转弯处房屋原本90度的屋角“抹去”,将一角两边的形状变为两角三边这种类似于弧形的样式。南城古来多商,常于窄巷驾驭大型马车,“拐弯抹角”的建筑格局既利于马车转弯,也利于商铺经营。还有作品拍摄了来自南方的居民在胡同里晾晒蔬菜的场景,以南城为缩影精确把握了北京这座传统移民城市的特征。
校企共促学生成长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员工张海佩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完成了此次参展作品。他说,此次校企合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及成果展示的机会,又利于推动公司的“影像公益”战略,还利于唤醒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
谈起自己的学生,张海佩表示成教生与一般在校大学生不一样。美国一家著名企业负责人曾到东城职大做讲座,课后感慨地说,自己给一些正规大学在校生上过课,可东城职大学生听得更认真。因为是利用工作外的时间学习,他们格外珍惜这种提升自我的机会。
东城职大摄影专业教师沈阳说,这些学生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和经验。有些是干摄影的,有些在上课前几乎对此一窍不通,完全凭兴趣。经过在职工大学的学习,他们在基本构图、光的重要性、器材原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