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在某所成人院校的课堂内,时常会出现这样一位“学生”,当大家在认真听讲时,他也在认真记笔记,可当同学们展开讨论时,他却显得有些“脱节”,有时盯着讨论组的成员,却始终插不上一句话,有时则拿起手机发短信,像是在忙什么。这位“学生”被大家称为李哥,但他却并非是这里的学生,而是代替妻子来听课。
“李哥来我们这里好像好几个学期了吧。只要刘姐来不了,李哥就会过来。”一位同学介绍。对李哥的妻子,班里的同学都叫她刘姐。在考入学校一段时间后,刘姐经常要在周末加班,无法来听课。“既然参加了成考就要好好学,我妻子对此很重视。”李哥说,由于妻子有时没法亲自来学习,可又真想好好学些东西。为了妻子的学业,李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代妻上课”的责任。
而今天,李哥不但是来代替妻子听课,同时也是“带妻上课”。他把一段妻子完成作业的视频带到了课堂上。
这次安排的作业是让学生依次到讲台上讲演课程内容,并与台下同学互动。由于是现场作业,刘姐只能在家里完成讲演,让李哥把讲演录成视频,然后把这段视频带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由于是用手机横向拍摄的,视频画面也是横着的,为了把妻子的形象“扶正”,李哥左点下鼠标、右按下键盘,却始终没有反应,显得有点焦急。此时,班中一位年轻的男同学走到讲台前,在键盘上轻点一下,画面就旋转过来。同学们纷纷赞许这位男生的“技术”,他也向大家伸出大拇指说:“我其实也不会,手机搜索了一下才知道怎么操作。”台下的同学笑了,李哥也笑了。
视频开始播放了,“刘老师”站在镜头前,客厅就是教室,后面的冰箱就是黑板,而与她互动的“同学”,也只有李哥一个。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个概念在课文里对应的是哪一种含义?”视频中传来李哥的画外音:“是第二种。”“Good,非常好!”刘老师亲切地赞许了她面前的“学生”李哥。
“好,同学们再来回答我下一个问题。”视频中的刘老师向左一指,“这位同学说一下。”视频中的李哥回答了刘姐提出的问题。而后刘姐向右一指:“来,那位同学你有什么看法?”李哥又装成另一个人,非常配合地变化了下声调,然后又按照另一种思路回答了刘姐的问题。课堂里听课的同学们一脸笑容地看完整段视频,还不时向李哥投去钦佩的目光。
视频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开始评价刘姐的作业。此时,李哥又专注地开始记录,像是要把这些意见一字不差地传达给妻子。任课老师介绍,这段视频作业其实是半夜录制的,第二天刘姐又要加班,李哥则来到这里代她上课。
李哥代妻上课的故事在班里早已流传为一段爱情佳话。但李哥并非仅仅是代替妻子听课,更带来了妻子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背负着自己对妻子无私的支持,李哥对学习的执着追求感染了这里的每一个人。在他专注记录笔记的目光里,人们看到的是两个默默相守的平凡夫妻的身影以及他们互相依靠共同奋斗的学习故事。